透过现象探求真相
周一班会课上,我们班李心阳同学向大家介绍了关于“旅鼠集体跳海自杀”的知识,其灵感来自于我们八年级下学期语文书上的一篇文章——著名地理学家位梦华的《旅鼠之谜》。文章提到,旅鼠具有超强繁殖能力,一对旅鼠一年最少能够繁殖一百六十万只。当数量达到顶峰时,它们会集体奔赴悬崖,纷纷毫无惧色地跳海自杀,只有少数同类留守并担当起传宗接代的神圣任务。
的确,我被这惊人的数据和动人的传说所深深震撼住了。但与此同时,一颗疑惑的种子在心中悄然萌发:旅鼠真的有这样神奇吗?于是,我翻阅书籍、查找资料,开始了探索。
通过查阅互联网和其他资料,我了解到,旅鼠是一种极普通的哺乳类动物,常年居住在北极,体形椭圆,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以树根、嫩枝、青草为食。
爱斯基摩人称旅鼠为来自天空的动物。斯堪的纳维亚的农民则直接称之为“天鼠”,这是因为,在特定的年头,它们的数量会大增,就像是天兵天将突然而至似的。
迪士尼公司在1958年拍摄的记录片《白色荒野》,就记录了旅鼠成群结队地迁徙、最终跳海自杀的场面。这部奥斯卡获奖影片影响深远,使旅鼠奔赴死亡之约的动人传说在西方家喻户晓。不过,那部记录片的场面是伪造出来的。影片是在加拿大的阿尔伯达省拍摄的,那个地区并不产旅鼠,是摄影组从各个角度拍摄在覆盖着雪的转盘上奔跑着的旅鼠,通过剪辑,就形成了成千上万只旅鼠大迁移的情景。之后,摄影组把这些旅鼠带到悬崖上,希望拍摄它们跳到悬崖下的河中淹死的场面。不料旅鼠却不愿往下跳,于是摄影组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达到更好的收益效果,把这些旅鼠赶下了悬崖,残忍地人为制造了跳海自杀的景象。
在十六世纪,很多欧洲学者相信旅鼠是“天上掉下来的”,只要空气条件合适,就能自发生成旅鼠。当时丹麦博物学家奥尔·佛姆为了驳斥这种说法,首次对旅鼠做了解剖,证明旅鼠的解剖结构和其它啮齿类动物类似。但旅鼠的数量为什么会出现周期性的变化,至今还没有准确的定论。虽然各界对这一现象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专家们一致认为:旅鼠不会集体自杀,这只是一个谣传在民间的美丽谎言。
通过这次对旅鼠之谜的探索,我收获颇丰。原来学习不能够一味地依赖课本,而更应该自已去探索、发现。或许,在不懈探索中,我们会发现课本中的内容并不是完全符合事实的。
在这次探求旅鼠之谜的过程中,我不仅对“旅鼠集体跳海自杀”这一讹传有了新的认知,还了解到更多关于旅鼠的知识,比如它们的栖息地、食物与生活习性。对事物真相的探索过程,就是开阔知识面的过程。
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都有其独有的特征和表现,这构成了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系列表面现象。但这些表面现象并不能完全反映事物固有的真相。因此我们要善于透过表面现象来探求其本质!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求我们不仅有广博的知识,而且更有自我否定的勇气,有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
我认为,我们虽然暂时没有能力和科学家一同考察、钻研,但我们应该具备一种质疑精神,学会对事物的表面现象提出疑问,学会借助当今发达的互联网寻找其客观真相。即使这些事物大多是表里如一的,但不断探求事物真相的过程,亦会使我们受益匪浅!
我的讲话到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