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名重启赓续传统 笃志笃行发扬光大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复办简史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坐落在自然风景优美、人文气息浓郁的中山大学校园(南校区)西区。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和中山大学一样具有光荣的历史传统。早在中山大学的前身广东大学时期,就有了附属中学。1926年,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划归广东省教育厅,名为省立中山中学。1927年,中山中学重回中山大学,始有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后来,因抗日战争、国内战争以及政治运动等历史变迁,学校颠沛辗转、拆、并、合、停,直到1993年,中山大学决定复名重开附属中学。因应当时形势,中山大学附属中学以“公有民办”体制开始运行。2022年,学校转为“公有公办”体制。2023年,学校举行了复办3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
复办之初,学校无固定校址和课室,借用场地办学。后来,中山大学划定西门内成人教育学院为附中范围。1998年,大学重新规划,中学确定为现址。1999年,附中自筹资金建设教学楼,历时一年,庄重、典雅的主教学楼落成。2001年,图书馆行政楼开始建设。2013年,高中教学楼建成,初中部和高中部开始有了各自独立的教学区域。2019年,风雨连廊建成。2023年,阶梯教室升级改造完成。
30多年来,学校还不断对宿舍楼、实验楼、操场、广场等各项设施进行改造升级。2013年,学校在全校师生中征集各建筑物命名,最后确定以孙中山先生为中山大学题写的校训、也是附中确定的校训来命名,蕴含附属中学和大学文化一脉相承之意。主教学楼为博学楼,意为学生海纳百川,博学多识;次教学楼为慎思楼,意为学生在博学的基础上辩证思考,探究真谛;行政办公楼为审问楼,意为学校领导班子要不断加强学习,叩问思考,审问办学思想,调整办学行为;综合实验楼命名为笃行楼,强调学生要动手动脑,不断创新;宿舍楼为明辨楼,住宿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学校希望他们,当然包括所有学生都能在明确的是非观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复办之初,学校开设初一年级两个班,以后逐年发展,到1996年,有了首届初中毕业生,同年,开始招收高一新生。1999年,首届高中生毕业,高考成绩完成市教育局下达指标的三倍多。至此,学校在筚路蓝缕中确定了一个完全中学的基本框架。从2000年起,学校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管理质量和办学水平一年一个台阶。2006年,学校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自此,学校进入内涵发展、精细管理阶段。
2001年通过区一级学校评估。
2002年通过市一级学校评估。
2003年被评为广东省首届十佳民办中学。
2006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
2008年后多次获得广东省十佳民办中学、最具影响力民办学校等称号。
2009年被评为广东省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
2017年被评为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2019年被评为广州民办教育40年突出贡献机构。
2020年被评为广东民办教育40年突出贡献机构。
2021年接受广州市示范性普通高中视导。
广州市民办中小学校首届教学工作现场会(2000年)和首届德育工作会议(2005年)均在我校召开,标志学校在教育管理、教学质量和德育工作方面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充分肯定。
2014年,因“逸仙文化、博济教育”课程被评为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特色学校。
2015年,高中部“云梯计划”特色课程被评为广州市普通高中特色课程;获广东好教育奖。
2017年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学校。
2019年被评为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2020年被评为广东省科技教育创新团队。
2021年被认定为广州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广州市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2022年被确定为广东省篮球、游泳推广学校和广东省绿色学校。
2022年,学校由“公有民办”转为“公有公办”体制;同时,按照大学指示,高中部暂停招生,初中部扩大规模。
2023年,学校通过广州市更高水平安全文明校园评估。
学校持守“承逸仙文化,育时代英才”的办学理念,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探索和提炼,确定了“以逸仙文化为基础,以博济教育为特色,办一所与中山大学品牌相媲美的精品中学”的办学目标。
在逸仙文化的引领下,学校实施博济教育,期望学生博洽多闻,济美成人。学校所确立的文化指引还有:
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校风:青春之美、人文之美、规范之美、自由之美。
学风:乐学善思、笃志笃行。
培养学生目标:体魄健康、人格健全、特长突出、学业精进、独立思考、具创造力。
学校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如下品性和价值观:礼貌、教养、幽默、诚信、明智、节制、理性、规则、勇气、正义、公正、慷慨、怜悯、仁慈、感激、宽容、谦逊、尊严、尊重、真、善、美、爱、责任感、是非观、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是一个合格公民和时代英才应有的品质。
学校现有教职工15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20多人,全部来自于全国各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教师中硕士研究生48人,特级教师1人,正高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30多人,一级教师60多人。有40多名教师分别担任广东省、广州市或海珠区学科教研中心组的理事长、理事或特约教研员。整个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精诚团结,锐意进取,表现出勃勃向上的朝气。这个团队用智慧和努力实践着学校的教风:启智育心,至诚至善。
全校初中三个年级,36个班级,学生1300多人。在学校良好校风的熏陶下,学生表现出了言行得体,大方自信的精神面貌。学生爱运动,爱阅读,爱观察,爱思考,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学生不仅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有益活动,在全国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中频获重奖,而且学习态度端正,学业努力,成绩优秀。中考成绩优异,初中毕业班工作评估曾多年获一等奖,中考平均分多年来居海珠区第一位,在广州市列前茅位置。每年,大部分学生考入广州市前九所高中。2010年,高烨同学获得广州市中考第一名,海珠区属学校中考前十名均在我校。2021年,徐翔宇同学获得广州市中考第一名,我校3位同学列全市中考总分前10名。
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赓续传统,聚焦素养,融通博济,协同育人——构建融入逸仙文化、涵盖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博济”特色课程体系,重点打造个性特长培养课程、专家教授讲座课程、学生发展导师课程、学科融合特色课程、学科培优竞赛课程、科技特色项目课程、学生社团活动课程七大特色课程群,形成稳定的课程运行机制和独特的课程文化。学校努力推进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全面关心,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辅导。
科技教育是我校办学特色之一。除了本校强有力的科技教育辅导教师团队外,还聘请中山大学各院系博导教授、专家博士组成“科技教育导师团”,指导学生开展各类科技活动。目前,学校有各类科技平台20个,科技节已经举办14届,学生报名踊跃。学校科技教育普及率高。学生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教育部颁布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中屡获国家级、省市级重奖。科技教育已然成为学校的一张亮丽名片。
学校按年度交替举行隆重的科技节和艺术节。两节是学校的盛事,历时长,活动内容多,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最大限度地表现创造能力。学校鼓励学生不仅关注课堂内的学科知识和考试成绩,更要关注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既要关注自身的权益,也要关注别人的权益。
学校还有丰富的社团活动。现有学生社团20多个——航海模型社、航空模型社、模拟飞行社、气象站、化学社、志愿者协会、文学社、小记者站、广播站、主持队、心理社、管乐团、舞蹈团、合唱团、街舞社、K歌社、篮球队、音乐剧社、自然观察社、模拟联合国社、辩论社、摄影社、科幻社、原创音乐社、配音社、推理社等。学校还通过班会课、礼仪课、专家讲授课、导师制活动、Zfer读书沙龙、剪报栏、课余体锻、自编课间舞、寒暑假社会实践德育作业等活动营造活力校园、诗书校园、文明校园和生命校园。
学校不单纯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而是全面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品德修养、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知识视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
学校人际关系亲和融洽。师师、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尊重。阳光和笑脸自然地浮现在师生脸上。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对陶冶学生心智、提升学生品味、鼓励独立思考、培养创新能力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学生在和谐的环境里健康、快乐地成长,精神面貌良好,内心世界丰富。学生的素质和表现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肯定。
我们的学校是校中校,园中园,我们的学生就是花中花,景中景。依托中山大学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厚的人文、科技资源,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将一如既往,以真诚的态度、实干的精神、规范的管理、严谨的作风,不断精细管理,提升办学水平。赓续传统、兢兢业业、笃志笃行、常进常新是学校的使命。
(严钦熙文2024-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