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考在即,我们还应做些什么?

作者:陈立德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大考在即,我们还应做些什么》。

       同学们,到目前为止,我们经历了两轮高强度、高密度的近乎轰炸式的复习备考,应该说我们的知识储备、应考能力都已达到一定的高度,那么在剩下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的复习究竟应该怎样进行?是继续题海战术,还是另辟蹊径?除了继续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外,我们还应做些什么?

       我认为,临近中、高考,还继续实施题海战术是不可取的。题海战术基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运用到复习备考上,就是学生通过大量的试题训练,反复刺激大脑,从而在接触到类似的题型时,能很快形成反射,大大提高应试的效率。但是条件反射一旦形成后,再继续对大脑进行刺激,就不会产生多大的效果。因此,后一阶段,应该停止题海战术。

       停止题海战术,并不意味着从此不做练习,不考试。为了维持良好的思维状态,适当的训练是必需的。只是我们的主要精力应放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回归。就是要回归课本,回归基础。我们进行了长达大半年的习题训练,有些基础知识已经遗忘,这时就需要重拾起来。除回归课本外,我们还应把以前做过的习题、考试试卷、错题集再拿出来反刍。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比大量做新题效果要好得多。

       二是要整合。就是要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课本上的相关知识串起来,使课本上零碎的知识形成一个整体。课本上的知识点就象一粒粒散乱的珍珠,如果我们能找到一根线把它串起来,它就成了项链,随便抓取其中的哪一粒珍珠,我们都能很方便地把其它的珍珠带起来。这种把知识点串联起来的过程就是整合知识的过程。经过两轮复习之后,我们缺少的不是珍珠,而是能把这些珍珠串起来的线以及把珍珠串成项链的能力。唯有将知识点进行整合,我们在考试时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是要练好临门一脚。首先是要调节好心态。临近大考,同学们的心理往往会出现两个极端,要么高度紧张,要么完全放松。这两种心态都不是大考前的最佳心态。那么大考前的最佳心态是什么?是保持适度的紧张。一点都不紧张不行,不紧张就没有斗志,潜能就激发不出来。但过度紧张也不行,过度紧张,人体内的血清素就急剧减少,造成呼吸急促,肌肉痉挛,大脑一片空白。

       其次是练好应变能力。“我易人易,我不大意;我难人难,我不畏难”是大考成功的葵花宝典。我们在中高考中不可能门门学科不留遗憾,某一科考试出了点问题是正常之事,不必沮丧。同时要能应对考场内外的一切突发事情,真正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黄河决于口而心不惊慌”。

       再次是练好身体。就是要保证营养,保证睡眠,保持锻炼。

       要保证营养就是指保持营养均衡,不挑食,在目前我们用脑比较多的情况下,应多吃一些高蛋白的食物,譬如鸡蛋、鱼肉等等,进餐时间要有规律,除一日三餐外,可适当吃点课间餐和夜宵。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早餐,不少同学由于多方原因要么不吃早餐,要么到食堂买两个馒头或到麦当劳买两根油条就完事。我们知道,馒头和油条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无法保证一个上午的全部营养需求。

       要保证睡眠,就是每天要保证至少8小时的睡眠时间,有的同学问,我每天睡9到10个小时,夜里睡,中午睡,上课也睡,可就是睡不够,成天没精打采,这是怎么回事呢?我的回答是,如果你的身体没有其他什么毛病的话,那很有可能就是你缺少深度睡眠。因为只有深度睡眠,人体才能得到高质量的休息。据生理学家研究,人的深度睡眠时间是在凌晨0点到2点,而要进入深度睡眠,之前还需1小时到1个半小时的时间,因此我们每天上床睡觉的最佳时间应该是夜里10点半,最迟不能超过11点。有同学说,我喜欢夜晚加班加点,因为我夜晚学习的效率很高,但我告诉你,你夜晚学习的效率是以牺牲白天上课的效率为代价的。再说中高考的时间是在白天的上午和下午,因而我们一定要调整好生物钟,把大脑兴奋期调整到白天的的考试时段。

       要保持锻炼,就是指我们不能成天呆在教室里埋头学习,要到户外做适量的运动,事实证明,适量的运动是对人体最好的调节,是最好的休息。中高考前夕,我们不主张从事剧烈的运动,而主张从事有氧运动,剧烈的运动是耗氧运动,只会令人更加疲惫,而且极有受伤的可能。建议大家每天坚持在操场上慢跑几十分钟,或踢踢毽子,打打乒乓球等等。

       同学们,“寒窗十几载,数日决高下。”在现有的考试体制下,说不紧张,那是矫情。但拿破仑也说过:“最困难之日,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时。”只要我们正确面对,科学备考,我相信黎明就不会失约。

       我的讲话到此结束, 谢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