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与诺贝尔奖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我是高一4班的陈媛姿。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中国人与诺贝尔奖》。
众所周知,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1968年,诺贝尔奖又增设经济学奖。诺贝尔奖是学术研究界的殊荣,是对获得者的极大褒奖。
2012年度的诺贝尔奖获奖情况如何呢?
生理学奖由美国科学家詹姆斯•罗斯曼、兰迪•谢克曼及托马斯•苏德霍夫三人共同获得。
物理学奖则由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获得,他们因希格斯玻色子的理论预言获奖。
美国科学家马丁•卡普拉斯、迈克尔•莱维特及亚利耶•瓦谢尔因给复杂化学体系设计了多尺度模型而共享诺贝尔化学奖。
国际组织——“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因对反化武的巨大贡献获得和平奖。
文学奖的得主为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她被誉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经济学奖则授予了美国经济学家阿尔文•罗思和劳埃德•沙普利,以表彰他们在“稳定匹配理论和市场设计实践”上所作的贡献。
诺贝尔奖自从1901年颁发以来获奖人数最多的国家是美国、英国和德国。美国已经有超过300人获奖。从人种来看,犹太民族获奖者占到了27%。相比较而言,中国的获奖者或者华人则屈指可数。我们大概可以列举这样一些人: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崔琦、高行健、高锟、莫言等。和犹太民族相比,差距悬殊。无论是中国还是中华民族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群体。而人口总数只占全球总人口不到0.25%的犹太民族,却囊获了27%的诺贝尔奖,为什么?
我认为原因有两点:一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二是,犹太民族对书籍和知识的热爱。
我们的教育太注重分数,注重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学习以外的广泛兴趣。
我们对学生要求中规中矩,不喜欢他们质疑、批评。长期的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天性,遏制了他们的自由思考,最终也扼杀了他们的思想。例如,小的时候你问长辈:“为什么1+1=2?”长辈不会赞赏你这种提问的精神,反而会说你思想怪诞,批评你,告诉你没有为什么,就是这样规定的。当你与老师有分歧时,老师常常不会考虑你的观点,只会用一种“我是师长,我是对的”的观点压制你。以至于前不久,北大教授郑也夫就说“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没有一个在大陆受过中小学教育”,他甚至认为在中国受过12年中小学教育的人,即使进入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也不会获诺贝尔奖,因为12年的中小学教育把人修理得已没有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是一个考试机器”。话说的不免有些绝对,但他的话的确道出了事实。我们的国家也认识到了问题,也进行了一些效果不大的改革。可是积重难返。我多么希望中国的教育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啊。
犹太民族对书籍和知识有着传统的热爱。据说在犹太人的家里,当孩子刚刚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将一滴蜂蜜洒在上面,然后让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母亲是要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犹太家庭中,书架一定要放在床头,表示对书本和知识的重视。犹太人的书籍阅读量也是世界之最。
除了教育孩子重视知识,犹太人更注重教育孩子重视才能。他们鼓励孩子独立思考,不要成为书本的奴隶,要有怀疑的精神。著名的美籍德裔的犹太人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12岁时,就开始怀疑欧几里德几何学里的假定。美籍犹太人赫伯特•布朗在1979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在回忆过去时,他说道:“我的祖父总是让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理由,然后让我知道为什么。”犹太人不教育孩子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教导孩子一切都求之于理,这是犹太人的教育比其他民族略胜一筹的地方。也正是因为犹太人快学习,善于思考,善于探索,才有那么多人成为诺贝尔奖的得主。
也许有人说:诺贝尔奖并不说明什么问题。可是谁又能否认诺贝尔奖代表着目前世界上其所设奖项里最顶尖的水平?幸好,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已经有了开端。我希望我们的教育体制能有根本的改变,也希望普通的中国人不要太功利的去读书。在未来的时代里,也许会有更多的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
我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