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心见证——我的德国朋友
时光荏苒,暑假7月份我们去了德国友好学校度过了一段欢乐的时光,10月金秋时,我们终于盼来了德国的交换学生。我就是接待家庭的主人。
虽然说,仅仅一个星期的时间肯定不足以游览完全广州大大小小的景点,但为了让这位德国友人不虚此行,我和家人多次设计行程,希望能让我的客人在有限的时间里了解广州的精粹。
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便是中国的饮食。西式菜肴,大多没有骨头,即使是有,也是可以随便弄出来的。烹饪方法也主要以煎、炸、烘、烤、熬为主。另据介绍,欧洲人不接受粥与蒸品,这的确是很大的问题。毕竟这是中国人的饮食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好在我的拍档的接受能力也不弱,像筷子他能勉强使用,他对中国人饭前饮用的清汤也竖起大拇指。
德国学生最不能接受的一样就是我们的床——在一些欧洲国家,床都是既窄又软的,随便一坐整个就塌下去。想必他肯定是直接扑上床,结果却磕了个狗啃泥。实际上我们给他准备的床已经很软了,我睡的就是钢架子上铺木板再铺毯子,好在没让他睡上去!
这个德国朋友有些习惯与我们很大不同——现在秋天晚上睡觉还吹空调;不在房间时将门窗封得严严实实;早上洗澡;去旅行不带相机。我想这都是所谓的“一方水土样一方人”,环境和文化差异吧。所以初时跟他相处难免有些文化上的小隔阂。也许你们知道德意志民族在做菜上肯定是无法跟亚洲人相提并论的,我便利用他的好奇心去让他尝试不同的食物。小小恶作剧的时候,让他吞下满满一勺子桂林辣椒酱,或者用生菜包着占有芥末的椰菜花与肉饼。我清楚他家连来自日本的芥末花生都吃不下,我这样这样做肯定不厚道,哈哈,不过就当我们适时彼此“血脉喷涌”一下咯。这样一个德国学生来到中国,对我的英语意义还是要大于德语的。我懂当然没有问题,我还要父母懂得他的意思,当然得用一些常用的英语。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完全没说过德语。
可以说,这个朋友的确是个不堪寂寞的好动者。尽管总是四处游玩,但是他从不去一些人多的场所——例如晚高峰的地铁。为此他愣是从参观电视塔的路线一路走了回来。幸好我带过他去珠江夜游,仅仅四十分钟,他就走回来了。
两天之后,他将启程前往北京,去参与那2000万人的净化空气项目。此刻,像我们平常每天晚上一样,他在那“硬得像石头一样的床”上度过这静谧的夜晚,他睡着了吗?
这就是两个跨地域的个体友情的印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