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BRT爆炸案的思考

作者:初二(2)班 李昶融

       2013年6月7日下午,厦门一辆BRT公交车在蔡塘站附近燃烧起火,导致47人死亡,38人受伤。据当地公安机关称:经过缜密侦查,案件告破,犯罪嫌疑人陈水总在车上点燃汽油,他自己也被当场烧死。这场特大事故给所有相关的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对这种极端的、危害公共安全的恐怖行为进行谴责。无论个人因为什么原因而把怨恨和发泄转嫁到公众身上都是不可以接受的,个人承受的外力再大也不是向他人泄私愤的借口。但是对于这样的极端事件,我们如果仅仅只是停留在对犯罪嫌疑人的谴责上,很显然不够。那么我们不禁要问:陈水总是怎样一个人,他为什么要做这样害人害己的事?

       我们从网上可以查到这样一些资料:1954年出生的陈水总,初小文化,就住局口街24号。他于1970年因为家庭生活来源被切断,上山下乡回到原籍厦门郊区马巷,历尽艰辛于1983年迁回厦门岛内,但没有安排住房,一家10口人蜗居于28平方的祖屋内,没有安排工作,自谋出路直至1994年勉强娶妻生女,后又摆摊卖麻糍为生,但摊位遭到取缔,数十年一直挣扎在贫困线上。在局口街生活了40多年的庄大妈说,这人“斯斯文文却不太爱说话”,路过她的服装铺偶尔会点个头打声招呼,多余的话则没有。直到今天,庄大妈才从脑子中组装出对他的零碎印象。而且网上还有一个遭到人们一定程度质疑的陈水总的微博。

       从陈水总的微博中我们得知,这起事件的导火索是他费了很多周折申请社保却无法办理而心灰意冷,接着便失去了理智,萌发恶念要炸BRT残害他人。在此,我们无法忽略陈所遭遇的诸多困境,很显然,当地政府的有关部门对他的要求重视不够。我不禁想到了钱明奇、唐福珍、汪家正等,想到了最近几年来各地多起的群体冲突事件。在以法律、公平正义为原则去调节社会中各方的利益关系方面,政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所以此事从侧面警示我们去关注这些底层弱势群体。他们并不都有仇恨和敌对的心理,他们或许也曾是善良之辈。他们可能是拾荒者,可能是乞讨者,可能卧病在床,也可能丧失劳动能力,但——他们同样是我们的同胞,我们不能抛弃他们,应当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爱。从庄大妈的叙述中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处于社会边缘的人。事实上,如果将某些人标签化,则很容易造成这些人被社会边缘化,他们更容易采取极端手段对抗社会。从他往返数次迟迟不肯下手可以看出他经过了一定的心理斗争。假如在事件之前它能够得到一句暖心话,也可能让他对这个社会萌生一丝留恋,不至于选择这条不归路。

       就如何看待陈水总事件,我还有一点意见:可以借鉴一下2007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杀案,韩国籍男子赵承熙独身枪杀33人,手段之残忍同样令人发指。但事后很多美国人自发组织悼念事故中的死者,纷纷表示不憎恨肇事者赵承熙,因为他本身也是受害者。

       美国人这种宽容博大的胸怀,我们可以借鉴来应用到别的方面。例如在同学之间,我们要欣赏他人、赞美他人,宽容他人、尊重差异、加强沟通。

       我们可以从这起案件反省自己和同学的关系: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如果封闭自己,会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树轮”萎缩,使自己陷入孤立。如果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接触更多的人,分享更多的经验和快乐,会被更多的人接纳。还有,培养真诚、友好、善良、负责任等品德,会使我们在与同伴交往中具有持久的吸引力、较强的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也会使自己在集体中成为大家喜欢和信赖的人。

       希望大家都能顽强积极奋发向上,理智乐观地面对生活的不如意,同时关爱和帮助身边不如意的人,塑造出一个美好的明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