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同学关系

作者:高二4班 王樱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想法——该有怎样的同学关系?

      “我和XXX是同学。”这是一种多么独特的关系!在关键的成长阶段,我们毫无选择,不可预测地相遇了,从此低头不见抬头见,共同度过一段难忘的岁月。

       要说怎么与同学相处,还是得先从怎么做好自己出发。“做好自己”是一个大话题,有几点应成为立足的根本。这就是:自尊,自立,自信。

       你若不尊重你自己的价值,就绝无可能为这个世界创造价值。而也正因为你意识到“自我”的重量,便会本能地使它增值而非贬值,并渴望这份价值获得他人承认。恐怕总有人被这渴望冲昏头脑,无下限地迎合、依附他人,导致“自立”的丧失。因此,时时提醒自己的灵魂应独立地栖息,对“三观”正在成形的我们尤为必要。再者,相信自己的魅力,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一直都是我们永不止步的原动力。一次次的成与败后,只有用心地呵  护它,养育它,才有今日的你,这般的淡定与热情。

       带着打理好的自己,我们看向周围的同学。这应该是一副怎样的目光?毫无迟疑,其中最闪闪发亮的,应当是“平等”。天赋我权,天赋你权,天赋他权,同一情境之下,我们所拥有的权利是近似相同的。你想坐在课室里哪个好位置,全班人都有与你一样的权利;你想坐在你附近的人,大多都能帮你解决学习问题还不烦你不吵你,全班人还是有与你一样的权利。相对应地,义务也是如此。其他同学有义务搞好值日,你也一样。他们有义务考试不作弊,你也一样。反复地清醒认识到,你身边的每一位同学与你一样,握有趋利去弊的权利,同时负有一定的相当的义务,才能逐渐奠定“平等”这一理念。而在少年时期便培养、深化“平等”观念,并重在身体力行,对构筑“公民社会”显然意义深远。

       在“人人皆自私而人人皆不可自私”的人际关系中,冲突不可杜绝。尤其是,我们正年少气盛,更加大了冲突发生的概率,加深了冲突造成的伤害。但冲突首先是可以回避的,次之,也是能反省的。想必大家都体验过那种所谓“气氛一下子僵起来”的感受,此时无论如何,我认为都应该先退一步。这里的退,可以是解释说明,可以是安抚宽慰,更可以是先行道歉。为什么是我,为什么退一步?我想,当我们日后回顾,“和平”的结局确实守住了我们心里最后一道防线。少去了许多伤心与委屈。假如冲突发生了,伤心与委屈也来了,那么当我们与自己独处时,静下心梳理事情的缘故,思索自己的错处吧。“责人易,非己难”,我们必须自己把自己从道德高地拽下来,对自己作一次客观的评定,在这之后,大胆地和你的那个“对立者”聊一聊吧。

       先有沟通,才有理解。而理解既是疗他人的伤,也是疗自己的伤。一处不堪重提的隐痛,经过相互理解的催化,极易转变为开怀的笑谈,而不该被时间沉淀为苦涩的渣滓,不知何时,会引爆更大的冲突。

       还有那些我们讨厌的人。我觉得每个人都像一盘菜,鱼香茄子没有肉但是很香,咕噜肉酸得要命但它毕竟是肉。所谓讨厌的人,只不过是这人的少数几面而已。难道就因为这少数几面,而选择性忽略他们其他的美好之处吗?老套地说,是你还没有发现美而已。在所谓讨厌的人身上,仔细寻找一些你喜欢的地方,总有一款适合你。

       至于前不久复旦大学发生的因为饮水问题而产生积怨最后林姓同学用投毒的方式杀害黄姓同学,还有19年,清华大学的朱令同学被人用发射性元素投毒,最终身体机能全部受损,现在19年过去了,其基本生活都不自理,这些事情真是匪夷所思。朝夕相处的同学关系怎么会恶化到这样的地步?就算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不可避免的对同学有亲疏远近之分,但这种态度无论如何只能限定在喜好范围,绝对不可以踏入违法的境地。

       很多时候,我并不愿清楚明白地计较“利己”“利他”的配比,而宁愿契合古老的“孔孟之道”,躬身自省,修炼德行。在这样那样的相处中,我清晰地感到,我缺少的,只是一点“德”。所谓“德”,便是我们天天高谈阔论的尊重,厚道,宽容等等。愿我们谨记“说易行难”,从而有意识地向道德高尚的方向前进,这一路上,可以犹疑,可以拐弯,但决不后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