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的希望——观《一九四二》有感

作者:张梅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是西方节日中的平安夜,然而我的演讲确是一个颇为沉重的话题,我演讲的题目是《救赎的希望》,观电影一九四二有感。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但是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成长史更是一部漫长灾难史,以至于影片中所展现的1942年大灾荒,饿死了三百万人这样的历史,所知者寥寥无几。而与此同时,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迫害的110万人,却震惊了全世界。"当遗忘成为民族的一种习惯时,便没有了救赎的希望"。从某种层面上说,这部灾难史是一部饥饿史。影片最后的字幕轻描淡写地说道:饿死人那一年?那饿死人的年头太多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莫言也曾说,饥饿和孤独是他最大的创作源泉。
  影片中,大灾荒下,人吃猫,狗吃人,人吃人。每个人都惶惶然为着活命而奔走,活着确确实实成了最重要的事,而恰恰在这个追求"活"的过程中,人已不是人,个体的人丧失了作为人最本质的人性和尊严。在饥饿的威逼下,虔诚的基督教徒无力而不解地发问,质疑自己的信仰,移动法庭的法官沦为民族的叛徒,曾经的大家闺秀星星被人卖到妓院,服侍贪官,端着盆为他洗脚的时候,几次弯不下腰。贪官说你把盆放下吧,她哭着说"我吃的太饱,实在是蹲不下"——这个时候,许多观众不合时宜的笑了起来,不知道是他们太残忍,还是我过于入戏了。对于灾民来说,体面、尊严、甚至民族大义,都变得空前犹疑。这是由饥饿而产生的一场巨大荒谬,然而她又作为不被人所知的历史实实在在地存在我们的民族进程中。
  影片描述了几类人的冲突、共生、消解,在逃荒的过程中,所有人的身份最终同一,所有人的命运都变得飘若浮萍。极端性和符号色彩构成了群像中每个个体的宿命,有抢驴被打死的瞎鹿,有为救孩子自愿嫁给栓柱的瞎鹿妻,有被卖入妓院的星星,有被日军刺死的栓柱,有在爷爷怀里遭捂死的婴孩……几无善终。
  我不禁想到12月21号下午三点多人们欢呼着倒数世界末日到来的场景,也许,没有饥饿过的人,才会期待一场乱世的来临。
  再回到影片中,我们且不去揣测在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中,电影却让中国共产党颇有意味地缺席的原因。看看在饿殍遍野的事实下,国民党政府却是选择性地失明、失聪。
  "官方统计饿死数据1608人"
  "天灾是有的,但不是想象的那么严重。"
  "饿死一两个灾民,土地还是中国人的;可是如果当兵的饿死了,就会亡国。"
  日本军官冈村宁次说,"饥民首先是人,其次才是中国人。"他用粮食收买了一些饥民,与中国军人做斗争。 在历史背景中,个体的人仅仅只是一个政治符号。国家、民族、政治家的野心集体绑架了人。希望和绝望都如此地虚妄。
  所幸的是,一派黯淡的光影图像下,我们还能看到坠入深渊的人们天性里的善良温情,《一九四二》的结尾老东家牵着小女孩的手逆着逃荒的人流,从山坡上往下走。老东家与小女孩互相救赎,让这两个在绝境中挣扎、以致想求死的人,内心中又涌现了生的勇气。
  这一切的灾难和温情,都不应该被遗忘,不应该被漠视。
  最后,借用冯小刚导演的一句话结束我的演讲:过去的沉沦和苦难,如果不能转化为今天的警醒和自新,历史还会重来。在2012的冬天,温故1942,冰凉入骨,温暖入怀。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