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味,家之味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我是来自初二六班的陈悦,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国之味,家之味》。
最近,央视一台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全国,也引起了网络上热议的狂潮。那么,这部看似寻常乏味的纪录片,究竟有什么魅力“引无数吃货竞折腰”呢?
在中国,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治大国若烹小鲜”等古语,可见“吃”在中华文化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人们用自己的智慧与一双灵巧的手,赋予了食材色香味,定义了酸甜苦辣咸,创造出各色美味菜肴。同时因为各地的气候、海拔、地形、植被、人们宗教信仰的不同,就出现了各个地域的“招牌菜”,在这些招牌中,往往能品味当地人的性格与当地的文化。
有着如同红尖椒一般的泼辣作风,干练刚强的四川女人,在田间采摘鲜红炙热、色彩明亮的一挂又一挂辣子,在桌旁吃着滚烫热辣的麻婆豆腐和麻辣火锅;黄土高坡上那些如黍米一样朴实无华而笑容温暖的陕北农民,端出色泽金黄、有如阳光般耀眼的黄馍馍;还有安徽南部,在绵长温湿的阴雨中,恬淡保守的徽州人巧手制成洁白温润如同可爱小动物的“毛豆腐”;又有上海干货店掌柜一丝不苟地鉴定肌红脂白、香气浓郁的金华火腿。还有潮州晶莹透亮的糖葱薄饼,澳门香气四溢的陈皮鸭……这些令人光是看着就口舌生津的美味,除去味道如何,它们之中总会流淌着某种特殊的情感,滑过口舌之间,萦绕在心头,在每一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系上一个结。那是对祖国,对家乡,对家中“妈妈菜”的挂念,是贯穿整个“吃”文化的脉脉温情。
我至今难忘纪录片的第六集中介绍“鲜”味时援引到的广州的清蒸鱼。这道菜在屏幕中出自高级厨师之手,无论是微微暴裂开来的薄如蝉翼的鱼皮,还是雪白透亮、稍稍蜷曲起来的鱼肉片;从盘底色泽浓稠、酱香馥郁的酱油,到最后装饰用的一小簇艺术品一样的姜丝,每一个细节都可以用完美来标识,但这道菜真正在我心中留下深深印记的,是大厨介绍制作过程时带着浓重粤语语调的普通话,使我联想到的每天晚上摆在餐桌上冒着热气、卖相不怎么好的那一小碟外婆煮的清蒸鱼。还有晚饭时我大声抱怨着鱼肉多刺,外婆却哼着粤剧、看着香港肥皂剧充耳不闻的情形。
也许,那种莫名的情感,叫做家的味道。它是我们每每尝到家乡菜时欣慰的笑意,是看到厨房的灯光时心中的暖意,更是家常便饭中深深蕴含的爱意。它让我想到片中那为了家中生计和孩子学费而在冷湿肮脏的淤泥中挖藕的两兄弟;想到四川阿婆每年早早泡好的给子女一人一大罐满满的豆瓣酱;想到香格里拉藏民卓玛挖松茸时看向年迈却随她翻山越岭的母亲担忧的目光;想到那个生活在清贫简朴的盐农家庭里的孩子跟着父亲光着脚丫在盐田中嬉戏的身影……
在一篇影评中有这样一句话:“味到深处即是家”。是的,中国人都在极力追求着极致的品味和食欲,而同时,各种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地暴露出来,让人触目惊心。但是,再怎么样地担忧害怕,谁能忘怀家中厨房飘出的一缕夹杂着油烟的饭香?谁能忘怀围着围裙的妈妈在厨房挥汗如雨的身影?每个人的身后,都有一个家。正是这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味道,那些平凡却溢满温情的爱,组成了中国的味道。中国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