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春运志愿者后有感
这个寒假,为了完成春运调查的任务,我们——卢纪均、邝庆璇两人一同去到了琶洲候乘区做了小半天的志愿者,受益匪浅。
琶洲会展中心的候车点的旅客大多是搭乘凌晨十二点到三四点钟的火车,所以我们就在年廿六的下午四点左右开工,去疏导乘坐第二天的车次的乘客。志愿者各司其职,井井有条。我们被安排在大厅里,一个蓝色的大候车信息牌前面,负责劝他们离开,还有简单明了地告诉他们后乘车次的信息,譬如什么车要到哪里候乘等等。
刚开始时,我想:现在还早着呢,旅客们大概都不会那么早来吧!但我错了。归家心切的游子在我们站岗不久就来了不少,其中大多是十二点半、一两点钟的都有,有两个还是四点多的。他们背包拖箱卷席全齐,有的甚至还带了折叠椅,看得出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其实他们的一箱箱、一袋袋里,装的何止是衣物、土特产呢?焦急、牵挂、喜悦、心酸,又怎么是箱子能装得下的呢?看着他们匆匆的脚步,紧缩的眉头下的目光时而端详手中那似乎比中了上千万的彩票还要珍贵的火车牌,时而望望候车安排表,或无奈、或期盼。
这时候志愿者就像是他们在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虽然我们这灯只照了小半天),显得尤为重要。当你走向那些不解的人,倾听他们的迷惑,尽自己所能为他们排忧解难,然后看见他们恍然大悟的神情时,你自己的内心里会似乎不由自主地感到温暖和快乐。但是中途有的人会问一些有些无厘头的问题、却很实际的问题,诸如“哪里有得买纸巾”“有没有得充电”“进了来能不能再出去”等等。我们刚开始不知如何解答,最后只好去问工作人员。一个问题问一次太麻烦,干脆把“土特产、水、烟、报纸、杂志”有没有得买、哪里有得买一次问个遍,终于不会再有什么麻烦问题回答不了的了。而火车站常需要的商品在候乘区的欠缺也反映了经营管理的不善。不过如果他们向你道谢,你的心中一种微妙的自豪感会油然而生。因此,虽然除了中途去吃了一盒“志愿者餐”之外没有什么休息,人们感谢的眼神和各种兴奋和感动还是让我们站得有点儿发麻的腿得到了些许安慰,这也就是我们做志愿者的最大收获。
夜幕降临,我们也该回家了。对着人头涌涌的大厅,不禁感慨万千:外国人不理解我们中国人思乡之热切是有道理的。虽说春节并不一定要自己回家,事实上,也有许多精明的人把在外地的双亲接到广州“错峰过年”,团聚旅游两双全;但这并不适合有一大家子人的家庭。所以春运的问题也凸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人口膨胀的今天所遭遇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