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

作者:高二2班 胡钟文

同学们、老师们:早上好!

       我今天讲话的主题是“雷锋精神”。

       同学们,在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矗立着一座中国普通士兵的塑像,你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雷锋。一个汽车兵,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军人。我国规定,每年的三月五日为“学雷锋日”,确定这个日子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使全体中国人永远纪念这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战士,更重要的是让雷锋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那么,雷锋精神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总体来说,雷锋精神分为以下五点:

       助人为乐 。

       勤俭节约。  

       敬业爱岗,有职业素养。

  集体主义精神,团队意识。

  钉子精神,就是挤时间学习,补自己不足之处。也可以理解为进取心。

       在这五点中,每一点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思考。但在这里,我只想和大家一起探讨“助人为乐”这一点内容。  

       大家应该还记得,在去年,广东佛山市上演了牵动全国亿万人心的一幕。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被汽车碾过后倒在路中央,18名路人走过其身旁竟熟视无睹,直到一位拾荒阿姨看到才将其救下。

        这件事情,立即在以尊老爱幼为美德的中国引起广泛的社会讨论,矛头直指那18名不伸出援手的路人。面对一个身负重伤的小女孩,他们的冷漠实在令人发指。然而,一位网友的留言却展现出不同的思考,他说:“我们表现出的痛苦相当可疑,我们的咒骂缺乏内在的力量,我们的正义感从一开始就摇晃不已。当我们迫不及待地发表道德演说之后,是否真正愿意追随这种信念,为社会道德的改变和提升尽自己绵薄而又珍贵的力量呢?”

       网友的留言引发了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果是自己在场,是否会去帮助小悦悦脱离痛苦?亦或是因为害怕自己担责任,而成为冷漠路人中的一员?毕竟前几年的“彭宇案”中,彭宇因帮助倒地老人反而被讹诈上万元人民币。对比看来,小悦悦事件的发生有其必然因素。

       助人为乐,真的这么难吗?到底谁该为此事件负责?无非有公民和社会两种指向。而指向社会是最容易的办法,也自有其充足的理由。由于价值虚无,法纪不彰,道德底线失守,权势者带头不遵守规则,我们这个社会存在全面失范的风险。与这种风险对抗,个体的力量的确难免微弱,熟视无睹便成为最便当的选项。

       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我们丢弃助人为乐这一美德的理由。一个基本的道理是,社会是由个体组成,无论我们对社会怎样痛心疾首,社会本身终究无法反思和改进,这副担子最终只能由每一个公民个体肩荷。

       助人为乐,其实并不难。公共汽车上,给有需要的人让座,是助人为乐;同学有不明白的学习问题而给予耐心地讲解,是助人为乐;将不同的垃圾放入不同的回收点,方便清洁人员的整理,是助人为乐;邻里间相互借几样物品,这也是助人为乐。我相信,只要每一个人心中多一份对他人的关心,多一点帮助,一个个温馨的点滴之水就能汇成一条波涛澎湃、奔腾不息的江河,如此我们还用担心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不会在中华大地上再一次地大放异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