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孝道的看法

作者:初一7班 黄梓庭

       近日,我看到了一个令我啼笑皆非的新闻:10月30日,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在北京启动。该工程计划通过5年时间培养百万名孝子。我看到这则新闻的第一感想便是:莫非连孝子都可以像一件件商品一样批量生产的吗?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维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一条纽带。我们的确应该注重孝道,而孝心培养也需要从娃娃抓起,但是用“批量生产”的方式培养孝子可行吗?他们的出发点是值得肯定,但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讲,我并不是很同意这种培训方法。 
  据我所知,百万孝子培养工程的理论支撑是几项调查——在对100个家庭的调查中,98%的家庭认为,孩子的孝心与其学习和成长关系十分密切;对各个学龄段100名学生的孝与学习之关系的跟踪调查发现,96%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有孝心和感恩心;对100名有网瘾和犯罪行为的青少年进行孝道调查的结果显示,听父母话和有孝心的仅占3%。
  假定这些调查结论是科学的,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以下信息:有孝心学习成绩就好,有孝心就是听父母话,听父母话就不会犯错误。显然,这种信息令人不安。因为众所周知,孩子是否有孝心,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家庭教育与父母的言传身教。贫穷家庭、缺少知识的家庭涌现出来的孝子,未必比富裕家庭、知识家庭少。还有,4至6岁的孩子还处于懵懂时期,人生观尚未成形,谁敢断言“中华小孝子”长大以后不会变质?前不久媒体报道的深圳某公务部门的人员廖天野就是一个反面例子,小时候他一直很懂事听话,学习优秀,考上天津某大学,后来还在北大学习过,可是结婚成家后的他竟然经常打骂父母亲,最后发展到把父亲从他家里赶出来。学习成绩好和孝道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我不希望看到这个工程培养的人和廖天野一样。
  现代社会,孝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孝固然是晚辈对长辈的尊重和感恩,但是孝不是盲目无条件的服从,而是晚辈对长辈的一种以平等对话沟通和相互理解为前提的感情付出,这种感情付出是一种人性,应该是纯粹的、自然的,不能掺杂功利目的。而把孝心与学习成绩联系到一起,孝心就变了味,充满了功利性,把孝心等同于听父母话,对孝心的理解就太狭隘太迂腐了,远远落后于时代。用这样的孝心标准“量产”出来的孝子质量能合格吗?我并不反对孝道教育从娃娃抓起,而是反对花架子工程,这样只会适得其反,使源远流长的孝道庸俗化。有什么样的教育与社会环境,就造就什么样的孩子,假如父母不孝,社会孝道不彰,“孝子培养工程”注定只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