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刻意的文明礼仪教育
2013年4月9日,宁静的下午,微风轻拂着树的枝叶,发出柔和回响。最后一节自习课上课铃响,校园中只剩下了鸟雀的欢叫声。在这样的午后,同学们迎来了一次特意也是特别的广播会——由严副校长主持的文明礼仪教育。本次广播会议以初二(3)班为主会场,其他班级在班上通过广播收听。
初二(3)班教室一尘不染,室内寂静无声,黑板上书写着流畅舒展的“礼仪文明教育广播会议”,讲座在庄重而亲切的气氛下开始。
严副校长从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入手,夸奖了日常中可圈可点的方面,如:校园里每天青春活力的身影,富有吸引力的校园文化活动,升旗仪式遇骤雨时同学们沉稳有序的退场等 。随后,恰到好处的引入主题,指出同学们在日常行为中的欠妥之处,如“给同班同学起外号”、“在走廊上打闹”、“有时言辞不雅甚至粗俗”等问题,他从逻辑理性上讲解这些现象的产生、是非、害处和解决办法,恳切的告诉同学们不具备良好礼仪对于未来可能造成的危害。言语真切而富于感染力,如潺潺溪水,洗濯心灵。主会场,笔者看见有的同学拿出笔,认真地记下了老师所讲的要点,有所领悟地点头,有的同学还不好意思的挠后脑勺,似乎是在反省着自己曾经的不当行为。
“公民的文明素质,对于整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声誉有着重要影响。礼仪,决定了一个人的成熟程度和他日后的事业。社会所需要的公民,是文明的,礼貌的,而不是粗鲁庸俗的人。”老师的发言博得我们班热烈的掌声。


不自律,何敬人?
初二(3)班 史昊阳
星期二下午,学校以“礼仪文明”为主题在初二(3)班主会场向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长达一节课的广播会议。严钦熙副校长与大家比较深入地讲解了“礼仪”二字的涵义。
讲话内容主要可分为两大部分:自律,敬人。严副校长列举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不文明言行,比如:同学之间相互取绰号,甚至粗言秽语,或是没有分寸和限度地开关于“性”的玩笑等等。然后讲解其害处,最后是怎么解决。这给大家很好的教益。
礼仪其实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它直接牵涉到个人的素养和道德品质。严副校长在最后特别谈到几个观点,其中讲到自由。人的自由分两个方面,一是思想上精神上的自由,二是言行上的自由。每个人的思想精神可以是绝对的自由,但在言行上就存在一个“度”和方式,而礼仪便是言行自由的表现。当你的行为习惯表达你的内心世界时,那么你的所作所为也就表现了你的素质,再高一层就是道德品质。所以说,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事前都想想后果,便是礼仪的起点。
讲座中列举了实际生活中的很几个例子,比如他亲身经历的小故事:他在自己楼下见到一个小学生正在愤怒地敲击大院的大门,还放下狠话说“不砸烂它已经算好了”,而原因只是因为自己操作不当开不了门。事例不仅只是说要爱护公物,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修养要从年幼就要注意。
敬人就是对礼仪的践行,是否敬人是人们对他人最直接的感受与评价。他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明礼仪其实有时是给自己收益——不给他人空间的人,通常自己的空间也很小。所以敬人与否也决定了一个人生活圈的大小、朋友的多寡和事业的成功与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