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和真理,挑战常识和权威
2011年的诺贝尔奖除经济学奖外,其它均已揭晓。今年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已尘埃落定,无论是生理医学奖还是物理学奖都是名至实归,当之无愧。而更让人感动和感叹的是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5日宣布,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因发现准晶体而独享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2年,谢赫特曼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首次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一种“反常”的现象——在实验中被观察的铝合金原子,是以一种不重复的非周期性对称有序方式排列的,而按照当时的理论,具有这种原子排列方式的固体物质是不存在的。这一发现给晶体学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提出了强烈挑战。因为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准晶体”违背科学常识,而这些常识被视为所谓的“真理”。谢赫特曼面对着来自主流科学界、权威人物的质疑和嘲笑,很多人骂他“胡言乱语”、“伪科学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发现,谢赫特曼被迫离开美国,返回以色列。
然而,30年后的今天,谢赫特曼的发现终于获得了最权威的认可。他的发现是伟大的,而他敢于坚持真理,勇于挑战常识和权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更让人肃然起敬。因为它代表着人性的光辉。
常识于每个人是很重要的,广东09年的高考作文就是以常识为话题。行走在常识中,我们每天要面对许多生活常识、社会常识及科学常识,我们要能够经常识别它们,但常识未必都正确;活在当下,我们每天要面对许多权威,老师的、家长的、政府的,知识的、观念的、思想的,但权威只是因权而威,并不一定因理而明。行走在常识中,我们不妨大胆质疑;与权威对话,我们更要有一颗自由之心灵,切忌人云亦云,思想被压迫。凡人皆是未必真是,与人不同也许真同。真同于事实,真同于真理。
求真求实,大胆质疑,有批判思维,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勇于挑战常识和权威的科学精神,对于我们今日之中国尤为重要。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儒学在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其消极一面也显而易见。“学而优则仕”,读书是为了走上仕途做官,贪图功利,追求权力,目的是叩见皇帝,与西方读书探究知识,追求真理,与上帝对话有本质区别。“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既不敢怀疑、批判,更不想进取、超越和挑战;既没有追求真理的信念,也没有坚持真理的勇气;皓首穷经、死板教条……在提倡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今天,许多落后观念仍在左右着人们的行动,许多创新的尝试仍是阻力重重。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病床上曾多次向温家宝总理也是向全国人们提出著名的“钱学森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
同学们,钱老的问题你们有答案吗?也许我们都有答案,也许我们都没有答案。我们出不了“顶尖帅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正如钱老所说: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如此思想僵化,亦步亦趋,步人后尘,难免把错误的常识当成真理,面对权威,必然固步自封,与科学精神格格不入,我们当然出不了“顶尖帅才”了。
同学们,我们从小就要学会大胆质疑、大胆假设、大胆挑战常识和权威,老师讲的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在知识的学习中,在科学的探索中,我们要求异于老师,而不总是求同于老师。真正的权威是世界的本质、宇宙的真谛,万能的造物主。在科学的探索中,我们要追求真理而摒弃功利,只有敢于挑战皇帝才能接近上帝。但是质疑比授受更难,挑战要有坚实的基础,而不能成为偷懒耍滑的借口,更不是毫无章法的无理取闹,而是我们学习探索中学习自主性、自觉性的自然升华,是我们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是理性对错误常识及非理性权威的反抗与革命。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话题是从今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事迹而引出来的,目的是要告诉大家在我们的学习和研究中,要大胆质疑,要敢于挑战常识和权威,要敢于坚持真理。同样,我今天的讲话,你们完全可以大胆地质疑、挑战,甚至反对,你们也完全可以挑战任何一次这种讲话。这才是我今天讲话的要义。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