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的功与过

作者:朱玥媛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地震、滑坡、泥石流、干旱、洪涝似乎常伴随我们左右。历朝历代在怎么样减轻自然灾害方面都作出了不同的努力。我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大坝建设的初衷也是为了使改造后的自然能更好的为人们服务。可是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自从三峡大坝落成后,灾害多发的趋势似乎愈演愈烈。三峡,作为中国斥资最巨,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在建成之初就已引发众多纷争。主流派专家们许诺其建成之后,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长江旱涝的威胁;会成为调节四川盆地气候的空调,三峡区域将呈现冬暖夏凉的气候特征。长江这条黄金水道畅通无阻,万吨巨轮将直达重庆……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但美好的愿景似乎并没有如期而至。应约而来的却是一连串的大灾害。2006年夏至2007年春   川渝等地出现百年不遇的大旱、2008 年冬春之交华南地区发生严重的雪灾、2008年汶川大地震、2009 年江南大旱、2009  让人揪心的西南五省大旱……,而今年5月份长江中下游流域遭受的50年一遇的大旱以及接踵而至的让全国13省843万人受灾的暴雨洪涝再一次将三峡工程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为何在三峡蓄水至135米后的三四年时间里神州大地如此密集地发生重大灾害,且主要在西南与江南两片水网密集地区交替发生?是天灾还是人祸?三峡工程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

  长江中下游流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季风气候的不稳定影响,旱涝灾害多发属正常现象。但今年的旱涝灾害确实较为罕见。目前关于今年的旱涝,大多数专家都认为与三峡无关。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也已明确表示“本次旱涝急转主要是受到全球大气异常影响。 全球变暖,大气中热量和水分增加,积蓄的能量变大,极端天气的确有增多增强趋势,同时,气象部门监测灾害天气的能力增强,过去容易被漏掉的气象灾害,现在大多数被捕捉到了。另外,传媒科技越来越发达,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一旦发生了自然灾害,消息很快便被传播出去,这些因素都会给大家造成灾害增多的感觉”。不过,当地农民的感受却不尽相同。郭家坝镇的“回流移民”郭宝云说,在建大坝之前,他感觉气候还是比较适宜的。“但现在冷的时候很冷,热的时候很热。尤其是冬天下大雪都成灾了。”一些基层水利干部也反映,天灾外还是有不少人为影响因素。

   首先是河道非法挖沙,使河道严重下切,水位下降。人工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使得鄱阳、洞庭等湖泊面积缩小,湖泊调蓄河流水位能力下降。今年5月份位于江西新建县的赣西大堤牛头湖电灌站已无法从赣江抽水浇田。无奈之下,当地重新在电灌站边上架设了两条152米长的钢管,延伸到赣江中抽水灌溉。当地水利局负责人坦言,在赣江中下游一些河段,与2000年比较,河道被深挖了4米多。大量宝贵水源位于中间狭小的深切河道里,远离河岸,无法抽取利用。

  另一个人为因素是,一些地方小水电站快速发展,在干旱期间成为抗旱“拦路虎”。在江西、湖北、湖南,许多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均建有电站,对上游来水进行人为控制。正当干旱季节中下游地区需大量用水时,这些电站却大量拦蓄水发电。由于电站管理权归属不同,利益不同,调度困难,制约了抗旱工作。 今年4月份,在江西修河流域,因上游水电站不愿放水,导致下游2万亩早稻田得不到及时灌溉。在上级部门干预下,电厂才开闸放水,但此时已造成农田受旱损失。

  第三个人为因素是各地水利设施老化,难以满足抗灾需求。在湖北等地旱涝灾害区,农业生产中许多灌溉设施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设计标准低,损毁严重,功能无法正常发挥。

  由此看来,这次的旱涝灾害确实不能全赖三峡工程,但能定论三峡与这些灾害毫无关系吗?对此我们只能用辩证客观的态度去分析。

  灾害怪三峡,功过是非,争论不休,相信时间能检验;

  自然系九州,安危祸福,迎接挑战,坚持科学好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