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本•拉登,必然的本•拉登现象

作者:臧玉超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早上好!

  当地时间5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了一条美国人期盼已久的消息,那就是本拉登已被美军击毙。奥巴马和他的幕僚们还通过卫星的实时传送观看了发生于几千公里之外的本拉登被“斩首”的过程。但这条消息来得确实又太突然,并且到目前为止,美国政府始终给人一种欲说还休的感觉。于是,世界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都只能尝试着从不同角度去解读这一爆炸性新闻。有的媒体着眼于由此带来的全球反恐新格局;有的关注本次事件对奥巴马的选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还有关注由这次行动所体现出的美国的军事实力······今天的演讲也只是关注其中一个侧面,那就是恐怖主义是否会因为本拉登的死而开始走向结束?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以,我用“偶然的本拉登,必然的本拉登现象”作为今天演讲的题目。

  “偶然的本拉登”是什么意思?那就是说,本拉登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偶然的,有一个恐怖分子名字叫做本拉登也是偶然的。本拉登本来就是人类世界的一个匆匆过客,偶然地来了,偶然地走了。当然,也许有人会说,作为美军猎杀的头号恐怖分子,本拉登的死是必然的,但这也是偶然中的必然。

  “必然的本拉登现象”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本拉登搞恐怖活动是必然的。因为这绝非是他一时的乐趣和冲动,更非是发生在人类世界的一次偶然事件,而是由人类世界的内在规律、社会矛盾等诸多因素的不断发酵决定的。

  比如说,历史。历史上东西方或者说现在的西方世界和东方世界曾经矛盾重重,屡屡发生战争,这个过程延续了几百年,不是你打过去,就是他打过来,在这样的你来我往中,双方之间的敌对意识往往会慢慢地积淀到一个民族的潜意识当中去,特别是对于那些阿拉伯世界当中的恐怖分子而言更是这样。

  再比如, 利益。在国家层面上,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人类世界自身利益第一的原则,使得人类在面对利益时很难避开纷争和战争。西方世界和阿拉伯世界的纷争和战争过去很惨烈,现在,西方世界的强势使得阿拉伯世界没有办法以正规战争行动应对,只有转而采取恐怖活动进行绝望的抗争,或者说,西方世界是用自己的强大武力进行的一种强势的恐怖活动。当然,在这种不对称的恐怖活动中,强势的一方并不会因为自己的强就能很快地打垮弱势的恐怖主义活动,双方必将长期地耗下去。

  再如,宗教。西方世界和阿拉伯世界的宗教信仰较大程度上也为双方的冲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方信奉基督教,信仰上帝;一方信奉伊斯兰教,信仰真主。这就使得双方的矛盾在民族心理的层面很难调和,这特别体现于那些宗教极端主义分子身上。

  原本,本拉登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只是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或者还有很多我们未能把握住的原因,使得他慢慢转向,投身于恐怖主义活动当中,成了一个必然。可以这样说,只要产生“本拉登现象”的条件、土壤、温度还存在,这种现象也必将延续下去。本拉登不过是一个匆匆过客,他偶然地来了,又偶然地走了,但是,现象却是必然的,必定存在的。

  所以,我们讲,消灭一个本拉登是没用的,一个偶然来了又走了,还会有很多的偶然去填空,这个问题不会结束,不会随着一个偶然的结束而结束一个必然。

  所以,作为基地组织精神领袖的本拉登的死亡,并非意味着国际反恐形势开始走向明朗,实际情况也许是会激起更多的报复行动,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那么,如何彻底铲除各国存在的恐怖组织?如何彻底解决恐怖主义带来的威胁呢?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是一个大的考验。

  就美国而言,“9·11”事件之后,近10年的反恐历程总体上给人们的感觉“越反越恐”。期间,他以反恐的名义针对阿富汗、伊拉克发动的两场战争,不仅没有彻底解决恐怖主义的威胁,相反,在给这两个国家带去深重灾难的同时还给自己带来了更大的威胁,尤其是2009年12月的袭击航班未遂事件和去年的纽约时报广场的袭击阴谋,更令全美上下风声鹤唳。所以,美国的做法无疑从反面告诉我们,以反恐的名义进行的不正当战争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麻烦,仅仅依靠单纯的军事力量、执法措施和简单的情报工作是无法战胜恐怖主义的。我们中国也是恐怖主义的受害国,这主要集中于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的新疆。但是,我们国家在反恐政策上是非常明确的,力求标本兼治。建国以来,我们国家一直坚定奉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不同的信仰和习俗,在此基础上,力求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另外,在最近的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上, 发言人姜瑜还积极呼吁,国际社会应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摒弃战争政策和霸权主义,解决好热点地区的民族、宗教、种族等等一系列问题。作为老百姓的我们,也期待着各国领导人能加强交流,拿出更加全面稳妥的解决办法,使恐怖袭击远离世界,还世界一份安宁,还我们一份清静。

                                         20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