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体验的中大附中
还在中大附小的时候,虽然附中近在咫尺,但总觉得那么远。那时看来,附中就是间黑屋子,看不见里面的景物,自然也就不了解。后来进入小升初的冲刺阶段,老师每天都会让我们喊口号“考上附中”。当时对附中是既渴望又厌恶。渴望有一天能够走进这个校园,又恨为取得许可证而成日在题海中挣扎。
真正走进附中后,我很感谢附小老师对我的高要求,在附中的这段时光不仅丰富了我的生活,更让我整个人丰富了起来。今天我已经成功融入了这个家庭,真正理解了“中大附中”这四个字所包含的一切。附中的生活绝不单一,各种各样给力的活动,无比有爱的班级还有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欢声笑语。点点滴滴,犹如汇成清溪的水珠,拧成绳索的细丝。没有它们,我眼中的附中就不完整。
首先是活力。从最外在的说起吧。操场上,羽毛球场,乒乓球桌只要是放学就随时是满的。总会看见不同年级的同学在挥汗如雨。学校里各种比赛活动,体育比赛更是头盘,校运会,乒乓球、篮球、排球等等。通常到这些时候,学校里就是最热闹的。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上个学期的排球比赛。为了取得好成绩,我们班的队伍每天放学都会练球。我们班如此,别的班也不例外。通常就可以看见一个个排球漫天飞舞。一边打,要小心不要被别人的球打中。很多时候,路过的老师也会加入我们,垫球、传球还有那一个个或不经意的小动作。等开始清场了,谁都不愿离开。
其次,就是活动。各种各样的社团,丰富多彩的活动。也许你在学习上并不那么拔尖,那么你一定会在附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附中最大的学生组织就是学生会,除学生会外还 有文学社、诗社、志愿者协会、街舞社、rt推理社、电乐社、漫画社等等。每个社团都会有各自内部的活动。每个学年还会有成果展、开放日。那就是看附中社团表演的时间了。我现在加入了学生会的外联部和志愿者协会。作为外联部,我们可以应邀参加别的学校的活动。是作为学生会对外的窗口。而加入志愿者协会的这一个多学期,我去过图书馆做义工,体验过亚运志愿者,慰问过智障人士。要是没有协会这一个平台,我想我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机会。
还记得去慰问智障人士的那天。站在大大的铁门外,我充满了不知所措的无力。我对他们没有任何的概念。他们会怎样?会伤害我吗?甚至带了那么一点点的恐惧。但当和他们真正的接触,我才发现自己原来的想法是那么愚蠢。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善良最纯净的人。我们拿着糖,不断的尝试着和他们对话。也许换来的回应只是一个眼神。我就已经很满足了。他们很快乐,很轻松,很自由。和他们在一起,你也会变得真实,坦诚。最后我们手拉着手唱歌、跳舞,我们还给他们表演了舞台剧。那次的活动我至今难以释怀。他们给我带来的感动和震撼,用语言来描述就太显苍白了。
说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那是必不可少的。比如上个学期的科技节,持续了大半个学期,包含了纸盒装水,鸡蛋撞地球,A4纸叠高等多项活动。其中有个很好玩的小插曲,央视的《异想天开》节目组来学校录制节目时。主持人竟采访了在一旁看宣传海报的我。问的问题我还记得很清楚,同学们也不妨想想看“要怎么用手机将冰箱吊起来呢?”
作为日语班的一员。我从对日语感兴趣到深深爱上了这门语言。我们的日语老师是一位很典型的日本女性。温柔、聪颖、淡然。每周四节的日语课都上得有声有色。每一节课,都让我对日本这个国家有了或多或少新的认识和理解。学校还经常邀请日本的老师、各领域人士为我们做讲座。上星期,驻广州日本领事芦田真亚领事来为我们做了关于日本饮食文化的讲座。日语班带给我的,是一种新文化,一门新语言还有对一个与我们颇有渊源的国家的全新认识。
都说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我觉得应该把范围再缩小一点,应该是班级是每个学生的第二个家。对于我的班级初一七班,我不是一般的喜爱。它可能有些吵,但那么热闹;它可能不是最好的班级,但在我心中它永远是第一。我们给自己的班级取了名字,叫“番薯班”,这个名字还要追溯到我们军训时教官对我们的称呼。在番薯班里每位成员都是番薯,而我们的班主任则是农场主。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个很可爱的人,和蔼可亲不说,还经常和我们聊天说笑,分享阅读的感想。说是大朋友,一点也不为过。
有太多让我感动让我激动让我快乐让我难忘的事情。其实掐指算来我进入附中也 就半年的时间,相信未来在附中的生活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