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音乐的一点理解
各位老师、同学们:早上好!
我是初三(5)班的唐其桢。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我对音乐的一点理解。其实,学校里在音乐上学得比我好的同学是大有人在的;在这里,我只是将自己在学习音乐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和感受与大家分享一下。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人要诗意地栖居。有人会觉得,用音乐去囊括这个“诗意”,似乎有些片面;但我认为,海德格尔“诗意”一语,既然已包含了心的安逸、灵魂的宁静,那么音乐便能够成为“诗意”的具体化,是“诗意”的一种归依。
记得有一个晚上,我正做着功课,一位弹了十余年钢琴的同学打电话过来,让我把收音机调到某一个频率,里面一位小提琴家在拉帕格尼尼随想曲第24首。抱着收音机听完后,我竟蓦然有一种感动,一种奇异的欢欣涌现在心头;正如傅雷所言的赤子之心。我们虽不是傅聪,也不是傅雷,难以去触碰五线谱间曾经的一颗颗炽烈的心,难以去体悟每个音符被赋予的独一无二的气韵、情愫与况味,但我们依然能够安静地谛听,安静地怀想,以这种方式去向曾经的荣耀与不朽们顶礼。我想这是共通的。我要说的是,这不仅是我们这些所谓“学乐器的”共通的,而且是作为每一个个人所共通的。因为音乐本身是由人所创,音乐本身,就是思想的凝结,是情感的升华。你,我、他,每一个人,都同样拥有感知音乐的能力与权利。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2008年8月初,我作为广州小天使交响乐团的乐手,随团奔赴奥地利维也纳参加第37届国际青年音乐节时的情景。在汇报演出时,来自非洲乐团的年轻人在台上相互搭肩,踏着民族乐器的鼓点,几十人一齐跳起了集体舞。在他们的音乐中,我仿佛能真真切切地嗅到来自非洲大地的浑厚和古朴,同时又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一种激越和蓬勃。当时全场为之沸腾,来自巴西、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美国、加拿大、中国的青年们也都随着鼓韵击掌,舞蹈雀跃,一片欢腾。我想这也正佐证了上面的观点:音乐是全人类的音乐,音乐是你、我、他的音乐,里面充满着变幻与倾诉,却没有隔阂。
那么,音乐又带给了我们什么呢?在我看来,每个人对音乐有着不同的感受,因而他从音乐中汲取的也就不尽相同。对于我而言,十年的小提琴学习与六年的乐团生活,它们所赋予我的便是专注、责任与合作。面对音符,每一个钟情于音乐的人都有一种征服驾驭的渴望,有一种笃定与凝神,这就是我的感受;推而广之到学习上,或许这一点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在初三繁忙的学习与复习当中,我一直相信并努力实践着“专注”二字。正如庄子所云,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这种专注,将是一种万籁俱寂、唯我独吟的沉静。这也是学小提琴带给我的最大的收获。
一个交响乐团,需要的是彼此间的密切合作,需要的是求同存异、目标一致的对音乐的表达,我想这与我们的班集体是相通的。我还记得,乐团的指挥曾说过,交响乐的实质就是乐手彼此之间默契的配合;而我当了两年的班长,在各项任务安排与统筹之中,竟也发现了它与“交响乐”有着同样的本质。当每个个体都不约而同地践行着“尽己所能”时,我所感受到的是,班级亦将朝着团队共同的目标迈步向前。当我班连续两年在体育节上夺得年级第一时,我作为班长,真切地感受到了班级应有的活力与韵致,以及它生生不息的律动。
我曾在一位同学的习作里读到,我们的生活像方便面,总希望用最短的时间去满足自己的欲望——却忽略了身边的美。当我们每个人塞上耳塞,我们的心灵也正变得柔软而细腻,让我们更懂得去感知生活,去接纳自我,并用一种广博的胸襟涵纳更为美丽的人生。感悟音乐——纵使有人说这是一个纷乱脚步踏碎梦想的时代,我们却依然能够拥有一方宁静的归依。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2010年3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