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我们的眼睛和思想去看周围的世界
同学们,老师们,早上好。
我是初二三班的魏婉婷。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在寒假期间完成公共设施调查作业的一些经历与经验。
初二上学期期末,我们收到了为身边的公共设施做调查的寒假作业布置,的确是出乎意料。虽然以前多少接触过,但说到真的要靠自己的力量完成的话,还是极富有挑战性的。
我们小组共两名成员,在整体构思的时候就耗去了不少时间。“公共设施”是个看似简单,实则庞大的主题。很明显如果要将这一主题充分发挥,取材与侧重点便尤为重要。我们统一的出发点是以小见大。因为寒假只有二十多天,而且作为一项调查来说,泛泛而谈是很不现实的。但在调查对象的选择上有了些许争议。我们考虑过一些偏门的话题,如公交车中的滚动字幕屏,也考虑过一些比较贴近我们的生活的对象,如小区健身器材和废旧电话亭。但最后还是选择了人行盲道。原因无它,“无效盲道”与其他题材相比算是比较“大众”的,曾经一度在社会上引起过关注。但即使如此,这个问题也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所以我们认为有必要深入了解。
我们的实地调查分为两部分:设施调查与群众调查。因为在时间协调问题上难以达到一致,设施调查是小组成员在各自居住的环境周边与出游的时候进行的,覆盖面广但缺乏针对性。我们的调查目标是广州市内的人行盲道,所以这一点并无大碍,但是同时我们得到一个经验,进行调查前一定要明确自己所调查的对象、目的、范围与数量,从而决定实地调查的内容,才便于我们总结与分析数据。
群众调查方面,我们原先的计划是在出现“无效盲道”的地段向路人派发调查问卷。问卷设计并非难事,我们的问题出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受调查者的热情度与问卷题量成反比……大部分人并不感兴趣,多以“赶时间”之类的理由推托,反响冷淡。于是我们临时将民意调查变更为口头访问,只询问两个关键性的问题,方才统计到了稍有代表性的数据。
虽然意料到了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但亲手做出来的问卷不被认可依然对小组成员的斗志泼了冷水。虽然我们牺牲了不少休息时间、费了不少的精力,虽然我们的报告还很幼稚,但毕竟我们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完成了这次任务。我们有经验,当然也有教训 。这些都是我们无法拒绝的收获 。
另外,前期构思与中期调查中所碰的各式各样或大或小的钉子,无疑在后期的总结报告中给了我们更真实的体验与感触。不仅是调查所得资料本身,在与他人的接触中,我们体会到了一些更为微妙的信息——“无效盲道”背后所折射的事实与警告——这是纸上谈兵所无法了解的。我们把它们写入了调查报告中——这也是最初我们选择这个方向的初衷。
新学期伊始,重新审视我们交上去的东西,不免产生了许多遗憾,比如我们并没有参考政府官方给出的解释与信息。想着“那个时候应该这样做”之类的事情,也唯有在以后其他的调查中弥补了。
这次公共设施的调查,我们初二三班共上交小组或个人的调查报告二十余份,这些报告显示同学们的潜力真的是无限的^^我不想在这里抒发什么大道理,只是想真诚地告诉大家:走出大门吧,用自己的双手亲自触碰这个世界,我们才能看到更广阔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