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们能做到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大选获胜后的演讲中反复讲到一句话:“是的,我们能做到。”我想把借用它作为我今天讲话的题目。
上学期放假前,德育处在讨论给同学们安排什么样的假期德育活动时,严书记建议,让同学们做一个关于广州市公共设施的调查活动,并要求同学们写出8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当时我曾经提出质疑,这样的活动高中生应该没有问题,但对于初一、初二的同学来讲,是否要求太高了。但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我们在假期活动手册中作了相应的要求。
上周三,初二(3)班首先把同学们的调查报告交了过来。“这是初中生写的文章么?”在翻阅这部分调查报告时,我和严钦熙书记都发出这样的感慨。
初二(3)班王映雪、邬颖怡、廖卓恒三位同学调查了解了中大周边设置的路标情况,发现存在路标摆放位置不当、废置路标误导行人、部分路标损坏没有及时修理、部分路标字迹模糊的问题,并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改进的建议。
何婉筠、魏婉婷两位同学以“无效盲道”为主体,在1月底在越秀区光孝寺附近随机对行人进行了采访调查,得出的这样一个无奈的结论:哪里报道什么问题,无论媒体还是群众,第一个想到的都是“政府”,“有关部门”,而“有关部门”已经成了推卸责任的万用借口。
这样的调查报告还有很多。这些文章,不论从问题的切入口、观察的敏锐、分析的严谨、思考的理性,还是文章的长度、格式的规范,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充分地说明我们的同学,只要愿意关注社会现象,敢于进行实践调查,能够认真思考问题,就一定能做出成绩。
是的,我们能做到!
我们必须相信,每一个同学,都有着巨大的潜力可以发掘,都有着突出的个性特长有待发现。而发现、发掘这些巨大潜力,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才华,正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
最近,国家教育部就4个方面20个问题向全社会征求意见,一时成为街谈巷议的焦点。一周过去,“高中是否取消文理分科”成为这些问题中毫无疑问的人气王,这固然与这个问题可操作性强有关,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个问题和持续多年的有关通才专才孰优孰劣的辩论一脉相承,再往深了说,搞明白“什么是人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是知识多就是人才,人才是知识、能力、社会性发展的综合体。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员郝麦收:社会实践应成为衡量创新人才的唯一标准。是创新,还是保守,不是专家学校说了算,而是应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我们附中一贯以“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全面的科学文化基础、突出的个性特长”为培养目标,重视学生活动的开展,注重通过学生活动提高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德育处在寒假前布置了一个这样一个特殊的作业,也正是希望同学们走出课室、走出校园,在观察中、在访问中、在交流中、在思考中提升自己。
我们的潜力有多大,正需要通过实践来认证。
到上周五为止,已经有13个班级给德育处推荐了优秀调查报告,德育处将在近期组织部分老师对这些作品进行评选,并向有关媒体推荐。我们希望,每一个同学在附中不仅取得学习成绩的进步,更能获得全面素质的提高。
2009-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