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和尊重

作者:初二(5)班 戴若颖 发布日期:2008-12-17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早上好!

  我是初二五班的戴若颖。今天,我想在这里对大家说,请理解和尊重我们的老师!

  每年教师节的时候,我们都会看到附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同学们有的送鲜花,有的送贺卡,表达对老师的祝福和爱戴之情,毕了业的同学也都回来看望自己曾经的,也是永远的老师。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老师教给我们知识,培养我们的品德,强健我们的体魄,塑造我们的人格;老师们谆悔不倦,为我们指点思想和心灵上的迷津,并以自身的品格感染我们,潜移默化,彰显人性的光辉与伟大。我们应该感谢老师,不忘恩师!

   老师如父母,师生如父子,有时我们和老师之间免不了会有分歧,有代沟,有误会,但我们更多的是要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只有这样才能化蚕成蛹,涅槃重生。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看过《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讲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早年求学的经历。在剧中,有一位不苟言笑,难以接近的倔老头,他就是袁吉六老师。毛泽东当时的作文偏执于梁启超式文风、而不知道韩柳风骨,袁吉六老师多次提出这个毛病,可毛泽东执迷不悟,屡教不改,袁吉六老师最后给他的作文打了40分,毛泽东不服,当场在课堂上就与袁老师顶撞起来。后来,学校就请杨昌济老师出面劝说毛泽东。杨昌济老师对于毛泽东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做人到求学,从学习到生活,无不打上深深的烙印。正是杨老师的苦心劝说,使毛泽东明白袁吉六老师的恨铁不成钢。于是毛泽东就连夜跑到袁老师家认错,“袁门立雨”,在屋檐下淋雨站了一夜,最终求得了袁老师的原谅,而袁老师最后以藏书相赠,两人成为益友。同时,因为这件事,毛泽东的作文有了质的飞跃。毛泽东后来在回忆往事时多次提到袁吉六老师,说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恩师,自己才能写出还算过得去的文言文。

  从毛泽东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对我们的极大帮助和关爱。袁老师和杨老师属于不同风格的老师,但他们都是对学生恨铁不成钢。我们的老师也是这样的,即便老师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教学方法,但他们都是呕心沥血地培养教育我们,也是为了我们更好地成长与发展。面对不同的老师,我们可能有着不同的感受,如何与老师良性交往,我有三点建议与同学们共勉:

  1、理智地思考老师对我们的意见和提醒。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老师给我们的所有建议都是对我们的关心。就像袁吉六老师的恨铁不成钢一样。即便老师有时批评错了,我们也要明白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同时认真检查一下自己的言行,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主动与老师沟通,尝试与老师做朋友。当我们试着发现老师的不同一面,老师对你也会有更多了解,这样做有利于老师对我们的教育。毛泽东就与袁吉六、杨昌济老师有着深厚的友谊,毛泽东的丰功伟绩与老师们的熏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始终保持尊师的态度。尊师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然不同的老师有着不同的风格,但老师都是不断为学生着想的。毛泽东在最后领悟两位老师的良苦用心,表达了对恩师的感激。我们也一样,我们应该感激无时无刻帮助我们的老师。

  同学们,让我们在今后的时光中珍惜与老师共同学习、生活的日子,让我们师生共同进步!让我们中大附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2008-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