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自由、选择——教师节在国旗下的发言
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
“教师节快乐”是学生送给教师美好的祝愿,然而,当我获得这种祝愿的时候,心中却冒出一个问题来,我快乐吗?我还得站国旗下,以教师节为话题完成一篇命题作文,此时,我很紧张甚至惶恐,哪来快乐?就像一般的学生面对课堂必须完成作文题一样,接到学校领导要我今天到此发言的命题后,我一直为自己此时该说些什么而苦思冥想着。为什么?原因就是,对于我来说,此时说与不说,无权选择;无权选择,就没有自由;而没有自由,就没有快乐。既然如此,我现在就只好以“快乐、自由、选择”为标题,来完成这次的命题作文。
朋友们,快乐取决于自由,这是不难理解的。如果说你到学校走进教室会感到负担重的话,那么正是你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获得的自由太少;换句话说,每天重复地说那些不想说而又不能不说的话,做那些不想做而又不能不做的事,你只能感受工作的沉重,学习的郁闷。如此的工作学习,尽管远不比你在挥汗如雨的球场或废寝忘食的游戏中,消耗的生命能量多得多,可你为什么却喜欢在体力脑力耗损更多的活动中乐此不疲呢?这就是因为你在学校在课堂不能像在球场上那样尽情挥洒生命的精彩,在游戏中自由地享受生活的快乐。可见,自由的有无和多少决定着我们快乐的有无和大小。
那么,什么是自由呢?这似乎又是一个很复杂的哲学问题,有个同学曾经这样回答我,他说,自由就是我想干啥就干啥。我一直以为这是对自由最经典的定义。之所以说它经典,就因为这其中有个“想”字。记得,他是站在我们学校教学楼的走廊创造这一经典的,当时我追问了一句:你会想从这五楼跳下去吗?他迅速地回了四个字,当然不会;与此同时,他那不屑的目光中还有嘲讽我的两个字:弱智。
是的,无端想跳楼的人,肯定弱智;因此,想干啥的“啥”便是可干的事,而所谓“可干的”,就是符合客观规律或者说不违反标志这些规律的各种法则规矩。这样一分析,就不难理解,自由,其实是在一定限制内的自由,而所谓的“想”,首先就是思考的意思,“想干啥”就是思考自己要“干”的事的有无可行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由,是“思考”出来的;而且又必须“思考”正确;否则,在跳楼中“想”自由,这就不是“自由”,而是自杀。
像我这样一个人,现在就不会胡思乱想当官发财,因客观主观等条件的制约,我没有“干”这些事的可行性,无端地空想,“想”不出自由;于是,我只会“思考干”到学校进教室的“事”了,因为只有这些事,对我来说有可行性,自己才有“自由”。有了“自由”,“想”又成了一种情感:喜欢,热爱。与有些朋友不同,我是比较“想”学校的,喜欢那些纯洁可爱每天把我称作老师的朋友,和他们一道上课成了我很享受的事,因为在学校在课堂,我总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干自己想干的事。
各位朋友,如果说我当年前考师范学校没有多少选择的自由,那么,此后成为了教师的一员,自己之所以能逐渐的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正是因为我感到教师的工作有无限的选择性,最需要人的思想,也最能训练人的思想;使自己在思想的成长中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享受着人生的无限乐趣。我认为,现在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应是思想者,而学生也不应该是知识容器,而应该是学会思考的思想者,学校就是广大师生在不断交流思想中共同成长的乐园。鲜活的思想,将让我们在规矩限制的生活里“想”出选择的自由来,进而让我们在看似没有自由的工作学习中获得无穷的快乐。
正如此时,尽管“说与不说”,我无权选择了,但究竟“说”什么,却仍给我留下了“想”的广阔空间,这也等于给了我很大的自由;我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由此可见,选择的空间越大,自由的空间也就愈大;而自由空间越大,是否就有越大的快乐呢?这又取决于我们的“想”的正确与否。
不言而喻,“想”是选择的前提,而选择是“想”的实践;自由空间大,提供的选择余越多。可是选择越多元,正确选择的难度也就越大了,“想”的难度越大,要求我们投入“思考”的时间精力越多,此时,我们生命往往就有一段痛苦的历程。这也是我开始说自己为准备今天的发言而不快乐的一个原因。这种时候,,如果屈从自己惰性,那么就在放弃“想”的艰辛同时,也就放弃自由。事实上,倘若我拒绝在说什么的选择中的苦思冥想,那么我就放弃了在此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自由,也就放弃了一次与各位朋友如此真诚交流思想的机会。我有理由相信:经过自己“想”的艰辛,今天我这紧张甚至惶恐的发言,一定能获得大家鼓励的掌声,让我在教师节的命题作文之后获得双重的快乐。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