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获得者给我的启示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我是初一4班的叶子怡,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给我的启示。
国庆期间,当我们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时,有一件盛事却引人瞩目,那就是2018年诺贝尔奖各奖项花落谁家。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我从头看到尾,发现没有一位来自中国的。作为科学和文学领域的“世界杯”、“奥斯卡”,中国人获奖的的确不多,屈指可数,比如,莫言、屠呦呦。但我们的近邻日本则在21世纪以来的18年里诞生了18位诺奖得主,在新世纪获奖人数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如此差距,引人深思。各种原因固然复杂。但我作为一个中学生,却心有不甘。我们可以为未来可能获奖做些什么呢?我有这样几点思考:
一、培养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力、想像力,让创新思维闪光。诺奖获得者大多喜欢亲近自然,探索自然,对自然和周围世界保持好奇。我们还要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敢于质疑,善于创新。诺奖得主约翰•纳什曾受过爱因斯坦的冷遇,但他却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研究,终成一代大师,站在了诺奖的领奖台上。
二、“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要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做有心人,这会给你带来新的灵感,从而有所发现和创造。就像奥斯特那样,1820年4月的某天,在他的演讲现场,碰巧一枚小磁针放在南北方向的导线下,当电源接通时,小磁针发生了转动。这一现象被他发现并给他启发。通过多次实验观察后,他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三、要富有真诚的热情、坚韧的探索精神。这会为科研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众多诺奖获得者中,我最喜欢居里夫人,她是世界上第一个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无论严寒还是酷暑,居里夫妇在简陋的实验室用简陋的实验器具,千辛万苦,殚精竭虑,经过了一年半的时间,终于提炼出了0.01克的镭元素。今年76岁的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本庶佑也是锲而不舍的研究探索了三十年,终于在癌症免疫治疗方面有所突破。2018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颁布时,他正在实验室工作。冰心曾说:“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四、要学以致用,勇于实践,养成勤动手、脑的好习惯。我们中附每年一度的科技节活动就是同学们施展创新才华的好机会。我知道好多学长在各级各类科技大赛中摘金夺银。比如,学长黎世伦凭借研究抛硬币正反面的概率,成功入围第 67 届英特尔国际工程与科学大奖。后来,他又研究从毛细悬浮引出的凸曲线问题,证明了凸曲线的存在,并刻画了它的样子。他凭借此项研究一举拿下了号称“中国青年诺贝尔奖”的丘成桐科学奖数学金奖和科学金奖两座奖杯。
根植中大,附中有肥沃的创新土壤。长在中附,我们有优良的创新基因。今天,我们努力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明天,我们创造,说不准中附人也能摘取诺奖桂冠。同学们,未来可期,让我们一同砥砺前行。
我的发言到此,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