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减负”,全面发展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高一4班的魏思敏。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正视“减负”,全面发展。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减负成为关键词之一。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不少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都聚焦于中小学生减负。
“减负”,顾名思义,即减轻负担,它的本质是“减量+增质”。
现今,随着科技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步提高,于是,学生的课程难度加大,课业负担加重,作业时间加长,再加上学校、老师和家长等各方面对于成绩的硬性要求,许多孩子焦虑、不安,每天处于忙碌的“学习生活”中,他们遭受身心两方面的双重压力。
在这种双重压力下,学生几乎没有自由的个人时间,缺乏课外实践活动,自主探究思维也常被固定的学习方式打破,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想象能力被一点点销蚀。
由此,我认为,学生确实应当“减负”了,我们要减的是过重的课业负担与心理负担。这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老师和我们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首先,政府应破除以升学率指标来衡量办学质量,从而给学校减压。同时,学校要积极配合,合理安排时间,给学生留下充裕的课外自由时间,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开展体育、艺术等活动。老师应适当减去重复枯燥的抄写作业,给学生更多自由想象发展的空间。家长要转变传统观念,不随波逐流给孩子报不必要的补习班。如此,方能达到减负的目的。
社会舆论也应树新风,不以成绩论英雄,全面客观的看待青少年的发展。老师给予学生关怀与鼓励,激励学生成就自己。家长要与孩子多交谈,给孩子一个坚实的依靠,开导孩子,鼓励孩子。我们学生自身也要培养乐观的心态与坚定的意志。如此多方努力,学生们方能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当然,“减负”并不代表作业零负担,也并不意味着放弃我们的教学质量。日本也曾推行过减负政策,学生几乎是零负担,零学习,但这致使了日本大部分学校的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所以我们的“减负”应建立在合理基础之上,而不是盲目的减少负担。
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我们要正视“减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同时不忘丰富自己的课外活动,这样才能身心健康成长。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