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善良成为邪恶的糖衣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我是初二(3)班的张巧茵。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别让你的善良成为邪恶的糖衣。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大臣叫赵简子,他平时不阻止晋国人捕猎斑鸠,但到了大年初一这一天,他特意用重金向人们买来斑鸠放生,以表现对动物的恩典。赵简子的做法,名为善良,实则伪善。
伪善在现实中屡见不鲜。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慈善家一手拿着捐资助学的钱物,一手牵着受助孩子在媒体的聚光灯下大幅度张扬。他们在满足“慈善家”头衔虚荣的同时,不也是在伤害受助的孩子吗?
要是这些“现代赵简子”们真是出于善良帮助贫困儿童,就应该顾及到孩子们的自尊心,而不是将孩子们的贫穷与自己的伪善一起昭告天下,就像赵简子的一个门客说的一样:“如果您想放生,不如禁止百姓捕猎它们。捕猎之后再将其放生,恩德补偿不了犯下的过错。”可见,行善是有方法和分寸的。
伪善伤害受助对象,同样,没有原则的善良也会带来恶果。
2018年5月17日,轰动一时的杭州保姆纵火案在被告人莫焕晶的要求下进行二审。莫焕晶原是被害人朱女士家的保姆,纵火之前为了赌博多次偷窃雇主的财物。出于善意,朱女士多次借钱给莫焕晶,但这种善良并没有感动莫焕晶,促使她金盆洗手。正是朱女士的过于宽容,助长了莫内心邪恶的火焰。她纵火,导致朱女士及三个孩子身亡。从某种程度上说,朱女士是被自己的过度善良害死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大凡善良的人总喜欢把人往好处想,总是把人想得比实际上更好,总爱夸大他们的好处。”善良的人总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贪得无厌的人的“狩猎目标”。那些有求于人的家伙,觉察到施善者的善良没有原则时,常常把施与者当做软柿子捏。他们的贪欲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到最后,本该心存感激的他们将得到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心安理得,甚至反过来伤害施善者。这就成为悲剧的开始。
善良是美德,但是,要避免善良成为邪恶的糖衣,就要求我们让自己行善的目的更加纯粹——不为冠冕堂皇的头衔,不为聚光灯下的虚荣——只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同时,为了避免无原则的善良,我们就需要有敏锐的鉴别能力和拒绝的勇气。在行善的时候,我们要考虑清楚以下几个问题:受助者本人是否愿意接受?长远来看,对受助者是否有好处?怎样帮助和帮助到多大程度才是最佳的效果?等等。
愿善良不要成为邪恶的糖衣。真善和恰到好处的善良才是促进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
我的讲话到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