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精彩更精彩”——初三学生聆听备战中考作文讲座
3月3日下午,初三全体学生在讲学厅集中,聆听了荔湾区教研员、近年广州中考作文评卷组组长李伟文老师的讲座,讲座主题为“让精彩更精彩”。
一周前,初三每位学生都写了一篇命题作文《回报》。李老师在众多文章中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十二篇进行点评,同时教授一些应对中考考场作文的技巧与方法。
首先,李老师展示了四个同学作文中的片段,文段中对人、动物、植物的描写都十分细致、生动,并且都善于在细微的事情中感悟。她讲道:“同学们的作文大多已经很精彩,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又怎么让精彩更精彩,让作文再上一个台阶呢?”由此引入了主题。
在分析之前,她先让同学们做了一个游戏。假设自己是改卷老师,给两篇文章打分。一篇题为《让位》,一篇题为《回报》。我们很快发现,这两篇的素材完全相同,但是《回报》一文中多了几个累赘的句子。在进行一番交流讨论之后,老师给出了最两篇文章的最终分数——《让位》一文分数为52分,《回报》一文只有35分。同学们都对此感到很惊讶。题材都是让位,描写、内容也基本一样,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对于同学们的困惑,李老师给出了答案——文不对题。文章2每段末尾都点到了“回报”,看似紧扣主题,但实质上,稍微一读便会发现,文章的精彩在于“让位”而非“回报”。如此一来,便显得是对题材的生搬硬套,通俗来讲,就是跑题了。而这也是同学们很容易犯的错误,而这种错误又是如此严重,导致了17分的差距。
那么,如何才能在考场上正确地找到“对题”的素材并写出一篇好文章呢?
首先,是审题。在没有《现代汉语词典》的情况下,有三种有效的方法:拆、组、比。
拆,即把题目拆开,逐字逐词理解。例如,2015年中考作文《广州风格》要拆成“广州”+“风格”,2011年中考作文《改变一点点》要拆成“改变”+“一点点”,《回报》要拆成“回”+“报”。她解释道,许多同学都容易忽略文题中的陷阱。例如“回报”中的“回”,即要有两方的参与;“改变一点点”要注意只有“一点点”,而不是天翻地覆的改变,而有些同学会忽略这一点,从而进入误区。
组,即组词造句,将标题放在短语、句子中。同学们很容易想到的是:回报父母、回报祖国等短语,以及“帮助他人,不求回报”“我付出了努力,一定能得到回报”的句子等等。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明确正确的写作方向。
比,即与近义词相比较,换进第二步组成的句子中看看是否通顺。明确标题含义,确定写作范围。例如2016年中考题目为“适合”,容易理解成“适应”,而再套入句子例如“我适应了这种环境”,再换成“适合”:“我适合了这种环境”,就会发现其中的不通顺,也可以提醒自己审题出现了偏差。
审题之后,便是关于文章的构思。她提到两种有效的方式:寻找线性关联,列环形提纲。
在提笔之前,一定要想好文章标题与事件中的联系。她提到,2015、2016年的中考,都是要求考生在具体的描写中体现抽象的“广州风格”“适合”。这就需要提笔前对于行文的构思。要构建关联性思维,想好怎么建立联系。例如刚刚点评的、以“受伤但仍让位”为题材的一文中,其实也并非没有挽救的可能。可以把其中的“不求回报”转化为:“付出忍痛的代价,但是他人的安稳与自己良心的安稳就是回报。”同时,这个题材也可以灵活转化为“适合”——“帮助更困难的人是善良,是我的初心。哪怕承受身体上的痛苦,也要守住初心,对于我是适合的选择。(这才是适合我初心的行为。)” 找到关联点进行线性关联,灵活转化,便可将素材用活,一材多用且避免“文不对题”的现象。
对于提纲,这是很好的明确文章详略的方式,并且可以有效避免详略不得当的问题。但是提纲也要讲究方法。李老师建议提纲可以列“环形提纲”,并且在每个层次都要注意是否与主题有关。
构思后,就是升华主题。有两步十分有效。第一,聚焦事件;第二,由点而面。
聚焦事件,就是要立足事件的感悟深化主题。例如在“养花”为素材的文章8中,文章中体现养花付出的许多,但是文末的升华只提到“迟到的回报,是世界送给耐心等待的礼物。就让我们,静待花开。”这样的结尾已经很出色,但是总结兰花开花的原因不够全面,不只有耐心,还应该有文章中部提到的努力、坚持、克服困难等等。这就启发我们在写作结尾处要回顾全文,让立意更加全面而深刻。
由点而面,即由小见大——从一件事到一类事,从一个人到一群体,从个别到普通。
但与此同时,也不能“为描写而描写”,增加太多不必要的衬托。例如以邻里和睦关系为素材的文章9,内容中并没有提到阿姨的“温柔而坚忍”,便不必要再进行过多的比喻、用桃花的环境描写衬托,等等。
接下来,李老师让我们对于两篇关于志愿者的文章进行修改。同学们在讲座过程中受到许多启发。2班一位同学的精彩改动获得了李老师的称赞。在文章4中,文末提到“不求回报”,但其实可以更深一层地进行反思。比如在这次出错中得到的道理、教训等等,可以将文章的立意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最后,李老师比较详细地分析了5班杨翕喆和8班戴艺梅两位同学的文章。她提到,这两篇是她最喜欢的,也是可以以中考改卷标准打满分的。题材同样源于生活,那么是什么让这两篇文章格外出彩呢?
杨翕喆同学的文章,题材是母子之间的相互关爱。李老师分析道,除了精彩的描写,文章的亮点在于有两次的“回报”,不仅仅是儿子用那个对他意义重大的存钱罐回报母亲,她同意他参加乐器班并给他金额不小的学费;而且还有后续情节:存钱罐仍在原处,留给母亲的字条上多了一行字;“谢谢你,儿子。你的懂事让我很高兴,你的心意我收下了,但你要记住,你有了出息才是给老爸老妈最大的回报。” 李老师点评道,这两次的“来”“回”,以及结尾对“回报”的再次升华,意味深长,让人感到很温暖。
戴艺梅同学的文章,老师的点评是——沉重而深刻。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作为女儿也是孙女的“我”,对于爸爸待爷爷百般的好,却总得不到爷爷的理解而感到十分心疼,从而引起思考:“当我对他人真心付出,就一定会得到回报吗?爸爸对爷爷养育之恩的回报,是我感到最赤诚的爱。为什么这般干净,掏心掏肺的爱,却得不到爷爷的一点和颜悦色的回报?”“如果得不到哪怕一点点的回报,为什么还要付出?”不解的女儿最后还是忍不住问爸爸:“爷爷整天这样抱怨你,你这样做又能得到什么回报?”爸爸的回答是:“至少,你爷爷还可以活着,还可以说抱怨的话,这已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李老师点评道,这篇文章的精彩在于思考之深。文末的对话真切、朴素但又那样真实。这种对于生活的感悟与对亲人的理解,也是在十五六岁的青少年中很难得的。
点评完最后两篇优秀作文,讲座也进入尾声。尽管讲座长达两个半小时,但同学们都听得十分专注,离开时也是意犹未尽。讲座结束后,很多学生争相涌到李老师跟前,兴致勃勃地请教。这次讲座的确带给我们许多帮助与启发。百日倒计时将至,能在中考前得到这样的精彩点拨真的是十分幸运。
最后祝愿初三同学中考取得优异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