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身边建筑 ——聆听“中山大学建筑史”讲座

作者:初二(3)班 魏明珠

    2015年3月10日,中山大学档案馆的朱志奇老师走进了中大附中的校园,为初一和初二的部分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关于“中山大学建筑与中大文化”的精彩讲座。

    本次讲座内容共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一、关于建筑;二、中山大学不同时期建筑;三、体验与感悟。

    朱老师先阐述了建筑的本质,那就是缔造空间。建筑凝结了人类的情感、审美与追求。建筑不仅仅是一个有形的空间,还是人类的精神空间。精彩的讲解让同学们对建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接着,朱老师先介绍了岭南大学的发展过程。随后又展示了多幢康乐红楼,其中着重介绍了马丁堂和中大图书馆的建造过程、历史变迁……

    梁銶琚堂和英东体育馆的历史是最有意思的:朱老师展示了当时中大校长黄焕秋写给梁銶琚先生的书信,我们看到梁銶琚堂捐建过程一波三折故事,感受到黄焕秋校长的苦心经营和梁銶琚先生的慷慨无私。

    当朱老师展示了《中山大学英东体育中心记》的时候更是激起同学们的共鸣!大家对熟悉的“英东体育馆”竟然有这么多神奇的幕后故事而兴奋不已!朱老师展示的多封中大校长与捐赠人霍英东先生的书信, 讲解了其中的“秘闻”……同学们不仅明白了这些建筑的重大意义,更明白了贡献社会、回馈社会的重大意义!

    最后,朱老师说,世界是美好的,人心是美好的,让我们铭记捐献人的功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希望我们大家好好学习,将来能像这些中大名人一样,创造财富的同时不忘记回馈社会。

    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同学们受益匪浅、感触深刻。

走近身边建筑 ——聆听“中山大学建筑史”讲座

聆听中大建筑的故事   

初一(2)班 余熙钘、初一(4)班 肖关蕤

    2015年3月10日下午4:10,中大附中初一年级的全体学生和初二年级的部分学生聚集在讲学厅,大家饶有兴致地期待着中山大学的档案馆的朱老师带来的关于中山大学建筑的故事。

    朱老师首先表达了他对中大建筑的深厚感情和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朱老师告诉我们什么是建筑的本质。所谓建筑的本质就是缔造空间,而建筑作为缔造空间的艺术,凝结了人们一点一滴的情感、审美、追求,默默地传给一代代后人。它不仅代表的是一种美,而且是先人对后代的奉献,是一种无私的爱。

    《康乐红楼》记载中大的代表建筑建于1905年,历史上有82幢红楼,现在还有44幢。除了康乐红楼,中大里还有许多著名的建筑,这些建筑都代表着智慧与美好。它们是马丁堂、怀士堂、格兰堂、爪哇堂还有张弼士堂等等。在朱老师的介绍下,我们知道了在中大有一座简洁而庄重的三层红楼——马丁堂,它矗立于校园中部,是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建筑。我们知道了梁銶琚堂是由香港知名实业家梁銶琚先生于1982年捐资兴建,1984年竣工,是一座风格独特、功能齐全,集大中小型会议室和娱乐、文艺汇演舞台为一体的建筑。我们知道了黑石屋是1914年由美国芝加哥伊沙贝•布勒斯顿夫人出资为当时担任岭南学堂教务长钟荣光先生(岭南大学首位华人校长)修建的寓所。我们知道了中大的图书馆的藏书量是仅比北大清华的藏书量少的图书馆,我们还知道了“空无多有”的境界。

    通过这次讲座,我们了解了与中大建筑有关的知识,我们更加热爱中大校园内的那一幢幢红墙绿瓦,我们相信建筑是充满感情和回忆的,它需要我们用心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