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西 探访丝路——我校团委研学团探访大西北散记
今年暑假,中附团委设计了“博望丝路,行走河西”的探访西北研学团,7月14日-7月21日置身于西北辽阔江山,触碰灿烂文化的历史遗存,跟随当年将帅士卒的步伐,一路向西。
如何理解“一带一路”
“论地理对历史文化的影响”
“从河西走廊的枢纽地位看当今中国的枢纽地位”
带着以上三个研学课题,我们兴奋西行。
第一天中午抵达兰州,老师邀请了历史学识丰富的导游段姐姐和于老师作为研学导师,我们举行了简短的开营仪式。下午直奔武威市。
第二天我们先后走进了白塔寺、武威文庙和鸠摩罗什寺。在白塔寺,同学们跟随导师,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元朝初期凉州会盟的历史时刻:佛教高僧萨班和其侄子八思巴通过弘扬藏传佛教来化解干戈;中原的印刷术、戏剧艺术与藏族的建筑、雕塑技术等的相继传入,促进了内地和西藏之间及汉、藏、蒙等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武威文庙则是保存最完善的孔子文庙,在这里,我们走过了能金榜题名的状元桥、文人墨客曾经洗笔的水池、林则徐挥毫留下的石碑墨宝。来到鸠摩罗什寺,我们了解到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之一,为佛经翻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傍晚,我们终于来到向往已久的焉支山!大西北的的特点是昼长夜短,九点多才天黑,饭后老师组织大家分三组进行拓展活动。别开生面的活动,打破了同学们初识的尴尬,山间寒冷的夜风也无法熄灭同学们的热情!夕阳西下,焉支山的美景让人心胸开阔,浮想联翩!”
第三天一早爬完焉支山,我们就前往大佛寺和张掖。大张掖的丹霞地质公园地处祁连山北麓,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中国彩色丹霞和窗棂状宫殿式丹霞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科考和旅游观赏价值。七彩丹霞瑰丽的奇景深深吸引了我们,自豪感油然而生!
第四天来到“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和讨赖河大峡谷,这里让我们最为兴奋!嘉峪关作为明代时中原农耕和西北游牧的边界,是军事要塞,也是贸易交流的重要地点。最令同学们啧啧称奇的是东西瓮城所用的瓮中捉鳖战术,不禁为古人的智慧点赞!长城博物馆与嘉峪关比邻而居,里面收藏里许多古时的冷兵器和生活用具。讨赖河大峡谷,这里有天下第一墩——长城的起点,横跨大峡谷的铁索桥,足下的惊险更是让同学们兴奋不已!
第五天我们来到莫高窟的“姐妹窟”榆林窟。榆林石窟内的窟顶最多是唐代覆斗顶式,棋格图案、回字形都是一些常用元素。库内石佛大都以释伽牟尼、十八罗汉、地藏菩萨和文殊菩萨为主,风格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敦煌博物馆收藏了从魏晋南北朝到民国的各时期文物,极其珍贵。经历时间的淬炼依旧有光泽的文物让我们流连忘返。晚上开始了我们的露营计划,滑沙、坐沙漠摩托,吃火锅、篝火晚会、……这一切的一切给了我们太多惊喜和欢乐。半夜,同学们才陆陆续续地回帐篷睡觉。
第六天我们去的是整个河西走廊最神秘的地方——玉门关遗址和雅丹魔鬼城。据说玉门关遗址并没有确切的定位,所以我们去的地方是称为小方盘城。即使如此,我们好像仍能感受到它交杂着古人浓烈离别愁绪,轻飘飘的,随着时有时无的微风,吹遍了苍茫大地。如果说小方盘城是先人留下的记忆,那么雅丹魔鬼城就是大自然赐予的馈赠。风沙常年侵蚀,大风刮过,魔鬼城发出的声音如同鬼哭狼嚎。我们去的时间刚好是中午,地表温度已达60多度,只能蜻蜓点水般地参观了四个景点:金狮迎宾、孔雀立柱、西洋舰队和比萨斜塔。
第七天,我们去了名声大噪的鸣沙山月牙泉和敦煌莫高窟。月牙泉不是浪得虚名,果真是形状如月牙。一弯清泉,涟漪萦回,碧如翡翠。碧绿的潭水在一片黄沙中有一种虚渺的感觉,像是海市蜃楼,让人担心下一秒它就消失在原地。近年来月牙泉的水位急剧下降,“月牙泉明天是否会消失”已经成了许多人关注的焦点。这也引发了同学们的深思。莫高窟与榆林窟差不多,但莫高窟外形精致大气了许多,来参观的游客日均六万多。莫高窟是文学作品和影视的发源地,《西游记》、《水浒传》、《九色鹿》……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都与莫高窟有关。
第八天,一碗原汁原味的兰州拉面温暖了奔波13个小时的我们,紧接着就到甘肃省博物馆。“八千年的历史看甘肃”这句话说得一点都没错。这里面的文物曾多次登上国家宝藏,被世界越来越多的人知晓,马踏飞燕就是一个经典。我个人最喜欢的的就是元代的莲花托盏,宝蓝色的釉色仍覆盖在上面,一点也想象不出这是几百年前的东西吧。马踏飞燕和绘满壁画的彩砖是国宝级文物,也是甘肃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在这里我们见识了丝绸之路的辉煌,也听闻开拓丝绸之路的艰辛。
一路行来,导师条分缕析地引导我们,渴望知识的我们格外珍惜这次研学。闭营仪式上,老师的讲话、同学的总结、奖项的颁发为这趟研学画上圆满的句号。
我们以行走的方式,欣赏大好河山,以行走的思索,找寻未来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