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诺贝尔奖,我们在谈论什么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我是高三1班的林中健,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当我们谈论诺贝尔奖,我们在谈论什么?
今年诺贝尔奖六大奖项已全部揭晓,生理或医学奖授予发现生物钟分子机制的三位美国遗传学家;化学奖授予冷冻电镜技术三位开创者;物理奖授予三位研究引力波的美国科学家;文学奖颁给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非政府组织因“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获得和平奖;经济学奖颁给对行为经济学研究的美国经济学家。
这些获奖者的成就都代表着各自领域最高水平。
今年诺奖公布后,我发现,中国人没有像过去那样太多的谈论该奖了,尤其是把话题集中于为什么就没有中国人获奖。这一个方面是因为,中国早就已经有屠呦呦,莫言等人获过该奖,觉得诺奖不稀奇了,另一个方面,我们过去总是放大了诺奖的荣耀光环,而忽视了其中太多的精神价值。
那么,我们在谈论诺贝尔奖的时候,到底在谈论什么?或者说,到底应该谈论什么?我觉得是这些获奖者身上所表现的精神品质,那就是执着追求,坚持不懈。在我看来,这些精神品质比获得诺贝尔奖更重要。
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后,最终发现了疟疾新疗法,给无数病者带来希望;莫言的过往也并非一帆风顺,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碰上了文革,没书时只有拾起字典看。令他坚持下去的,是对文学的热爱,让他带着耐心和毅力,坚持不懈地追求,去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爱因斯坦在追悼居里夫人时,曾不无惋惜地说道:“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意义,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正是这一种精神力量引领着他们前行。
执着追求,坚持不懈的精神不仅是诺贝尔奖的获奖者们所需要,世界上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个重大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这种精神。这让我想起了今年九月份刚刚过世的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教授。
南仁东教授1994年提出要建设大型球面射电望远镜的构想,历时22年,它终于建成了。这就是安装在贵州黔南平塘县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它被誉为“中国天眼”,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它能捕捉到来自遥远宇宙的引力波。
作为总工程师,为了FAST选址,南教授以古稀高龄,踏遍了贵州大山里所有的洼地。FAST立项后,团队成员觉得松一口气了,南教授反而更加忙碌。为把FAST建成最大最好的望远镜,他吃透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在实施过程中,项目遇到了很多困难,他和他的团队想尽了一切办法去解决。可以说,是南教授和他的团队以执着追求、坚持不懈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成就了FAST。
我的讲话到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