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伤痛,总有办法

作者:袁俏芸

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

早前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小欢喜》里一位叫刘静的妈妈听闻患抑郁症的男孩跳楼自杀后,说了这样一句话:“正常人谁不怕死啊,如果连死都不怕,那一定是活得太痛苦了”。人在深感痛苦和绝望下,往往最容易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当看不到希望,生活没有意义,人变得不快乐,怎么也开心不起来时,相比内心的痛苦,身体的痛苦也许根本不屑一顾。所以今天,我想和同学们谈谈青少年的“自伤”现象。


01

 

作为心理老师,我现在接触到比较多的自伤现象。一般人可能会想,这么痛,自己怎么下得了手?实际上,他们是在异常难受和无助下作出的被动选择。

也许他想处理一些不良情绪,或表达一种无法言说的感受,以此来释放内心紧张,又或通过惩罚自己来缓解罪恶感,也许只想分散注意力,又或者只是想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根据心理学行为强化理论,人一旦使用某种方式获得了或大或小的心理满足,这种方式会被重复和加强,所以自伤有了第一次后很容易接着有。

人饿了会吃,痛了会喊,遇到危险会跑,这是人生的本能。也有死的本能,有的人站在高楼楼顶时,大脑都会瞬间略过往下跳的想法。在死的本能号召下,人会有很强的破坏力。对死亡恐惧降低,痛苦耐受性提高,人会做出很多不可思议的行为,比如利用酒精、毒品麻痹自己,用刀伤害自己等。

开始,也许是单方面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家庭矛盾、两性情感,身体疾病等原因,到后来各种问题相互纠缠,人不堪重负。彼时哪怕是任何一个小刺激,都将会成为骆驼背上的一根稻草。那为什么他们不能在一开始被发现呢?对比身体疾病,心理问题的产生和酝酿不易被觉察,尤其是主观上的痛苦感受,往往会被自身或周遭既定的观念和偏见所压制。如果面对这样的事情,那么我们怎么办?

一、认清缺失与需求。面对问题,我们可能把处理顺序弄反了,而且还陷入了一个“不该把问题暴露于人前”的误区。其实,你的不满与怨恨底下埋藏着某种深深的渴望与需求?讨厌父母管制,是对自在的渴望;对一段关系失望,是对与人建立亲密联结的渴求;拒绝沟通,是需求被理解;被我们深埋的这些,都可能是积极的向上的。先弄清楚内心缺乏什么,需要什么,动力起来了,才去想做些改变的尝试。当然,你若能与身边信任的老师、亲戚朋友谈心,或寻找专业人士咨询,则再好不过了。

二、去掉思维的过滤器。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痛苦往往是成长的催化剂。 如果你觉得悲伤、痛苦,陷入情绪的泥沼,可能你的应对方式出了问题。一方面不堪重负而设法用简单直接的方式解脱痛苦,另一方面又人处于艰难竭蹶、命运多舛的境地而选择浴火重生,砥砺前行。同一件事,相比积极乐观、外向者,悲观消极、内向者更容易感受到不愉快与受伤害;那些认为自己全身毛病、自我贬损的人比起能客观认识自己优劣、自我悦纳的人,怀有过多的自咎与负罪感;抗逆力又叫心理弹性,它会让人在经历挫折后表现出更快的复原力。所以,当我们遭遇困境,带着感受放大镜、思维过滤器时,我们的抗逆力就变小了,力量随之减弱。但其实,摘掉它们,你可以。

三、突破交往边界、增强积极体验。某专家说,一切青春期心理问题都源自不健康的自我概念。培养一个积极健康的我的概念,离不开积极健康的交往环境。我们学校活动资源丰富,只要你愿意,触手可及。请尝试突破自己,加入一个社团,参加一项比赛,或参与一次活动,融入不同的圈子,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更多生动活泼的环境,在那找到自己的价值和闪光点,更加客观地获得关于“我是谁”的回答。

作家毕淑敏在《心灵密码》曾说过一句话,一个没有风暴的海洋,那不是海,是泥塘。愿你张开臂膀,积极练就坚强内心,从容面对人生风浪。

我的讲话到此,谢谢!


02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