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污名化老人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我是高二4班的吴苑琳,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别污名化老人”。
这段时间,有关老人的负面新闻很多——河北跳广场舞的老人家,羞辱不堪噪声污染而前来论理的高中生;洛阳老人霸占篮球场,对来打球的年轻人大打出手;西安一老人一屁股坐在没有给她让座的女孩身上;山东老人暴走团因走到马路中央导致死伤惨剧;浦东机场老人上飞机前为祈福往发动机扔硬币等等,老人群体给人的印象变得越来越差。
于是大家流传一句话:不是老人变坏,而是“坏人”变老。批评与嘲讽,歧视与偏见,所有的污水都往老人群体上泼。老,成了罪恶蛮横粗俗无知的代名词。事实难道真是这样吗?我觉得非也。个例事件的老人怎么能代表整个群体呢?
我承认:某些老人的言行举止确实不当,但这是他们个人的问题,既不能搭上整个群体,也不能搭上年龄。我不赞同对人对事先贴标签,然后按照标签进行赞否,这不理性,也不负责。
就这几起案例,就事论事,具体分析,都事出有因,跟年龄大小没关系。具体案例中,老人的具体言行该负什么法律责任就该承担。至于通过贴标签,接着上纲上线,然后攻击,这种经常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情况,是思维懒怠、习焉不察的歧视。
前述所提到的老人为何出现那些情况呢?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方面,老人们不适应现在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年轻时的生活习性又根深蒂固。比如,他们小时候经常饿肚子,那时资源紧迫,什么东西都要去争去抢,不然就少得或得不到,对饥饿的惶恐已然成为他们素质的一部分;再比如,几十年刻板不变的计划经济生活,农业思维模式,特别是他们经历的社会动荡,使他们对社会秩序、公共道德的界限认识都很欠缺。而中国在最近三十年又发展得太快,老人们其实是“快乐并痛着”。“快乐”当然是对个人生活的满足,对国家日渐强大的自豪;而“痛”则是无奈自己的步履太过蹒跚,无法紧跟时代的变化,时代摁了快进键,他们被遗忘在了原地。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冷静理性,是宽容热忱,是耐心地引导他们,带着他们逐步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我们不妨把他们看作仍需要学习的“孩子”,就像他们一点一滴地教小时候懵懂无知的我们一样。比如那位祈福的老人,之前她应该没有坐过飞机,她的家人完全可以给她讲一些安全要领,或提前带她去寺庙里祈福,或是自己提前去将平安符求好,在上飞机前给她,这样不是更好?
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尊敬老人既是人伦亲情的标志之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涵,也是我们人格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更相信一点:尽管对这个话题有人嘀咕有人质疑,但我们对自己家里的老人从来都不会轻漫,哪怕他们也有我们看不惯的生活细节。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