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我是高二1班的苏希悦。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劳动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10月19日—23日,我们高二年级在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进行了为期5天的学农活动。今天,我想就个人的学农经历来讲一讲劳动是如何具体促进个人成长的。
所谓“学农”,“学”是“学习”, “农”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些与我们的距离都比较遥远。但我们每天都要依赖番茄、土豆、面粉、大米等这些蔬菜和粮食为我们提供能量。那么,我们就从农作物的耕种开始吧。
第一天,上午是开会学习,下午便是劳动学校的王牌课程——挑粪施肥。提到粪便,人们是闻之色变吧。我也一直以为挑粪挑的是黑乎乎的固体或是固液共存态的东西。等到怀着恐惧的心情走近粪池,才发现水其实很清,气味也没有想象的那样“芬芳扑鼻”。一个下午,我们很认真投入地或单挑,或双人抬着一桶又一桶的粪水洒到田地。接着的常态学农活动便是耕种,我们班很有幸地体验了从农作物的收割到土地的翻松再到下种,这是非常难得的连续而完整的耕种过程。五天中,我们最直接且深刻的感受就是“累”。但是在晚上早早熄灯还未睡着的时候回想起一天的事情,就会发现过得有意义而充实。我不得不承认,与学校的脑力活动相比,我可能更擅长体力劳动。
首先,学农为我们提供了以前没有的生活方式,教会我们不同的生活技能。我们这些温室的花朵,大多没有经历过自然风雨的挫折。记得有一次,我考试考砸,被我妈妈勒令去街上捡塑料瓶,从客村捡到中大,再从中大捡回客村。那天中午我顶着毒辣的太阳和行人奇异的目光,拎着瓶子走在大街上。辛苦了一个上午的结果是卖了两块钱。当时令我尴尬无比的经历,现在却成为了我炫耀的资本——那裱起来的两块钱经常提醒我——我也是个劳动过的人。学农期间,我第一次给蔬菜施肥,第一次尝试收获青菜,第一次扛起锄头,第一次为菜价低而感到义愤填膺——它应该跟肉价差不多才对。
其次,此次的劳动实践为我们日后走入社会做了很好的铺垫。越来越重的生活压力都会成为我们成长中即将出现的问题。学农不仅仅让我们在土地里的劳作技能提高,它更给我们精神层面的收获,比如毅力的坚持和灵活的头脑。就拿一次倒垃圾为例。拔菜活动的当天,我们需要用垃圾车把清除出来的杂草运到河边喂鱼。我和另一位同学拿着铲子去,到了目的地却不知所措。用铲子铲,效率太低;用手直接丢,土都洒到了脸上;把垃圾车整个抬起来吧,又没有那个力气。最后我们商量决定把垃圾车卡到栏杆之间的缝隙里,再微微抬高用铲子拨下水。这样一来,效率提高了,我们也保持了“体面人”的整洁。这就是一个权衡利弊的过程,亦是劳动启发的智慧。
再者,学农基地之所以被称为“学校”,就意味着学农绝不只是在田间劳作那么简单,它还是一种教育方式,促进我们全面发展。我们不应该以功利的态度对待应付考试学习以外的事物。我很不理解一些不愿意尝试动手的人。从初中到高中,我碰到以“不用做饭”为荣的人不计其数,他们觉得自己因受家人宠爱而不需要动手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而我的态度是“什么都要试一下,否则人生不完整”。劳动强健了我们的体魄,提升了我们的智慧,促进了各类知识的融会贯通,我们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的。
我的讲话到此,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