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路边采访引发的对校园欺凌的思考

作者:初二(3)班 郑斯瑶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我是初二3班的郑斯瑶,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由路边采访引发的对校园欺凌的思考。

       不久前的某天下午,在上学路上,我被几位举着摄像机的人拦住,“同学你好,希望你能配合一下我们的采访”我本想拒绝,但当问题出来时,我停下了脚步。

       “请问你在学校有受到同学的欺负吗?”
       “没有。”
       “请问你有注意新闻上的校园欺凌事件吗?”
       “没注意。”
       “如果有人在欺负你的同学,你会怎么做?”
       “不知道……哦,告诉老师或者家长……”
       (沉默)
       “那--你对你这类事件有什么看法?”
       “可怕哦!”

       他问的好几个问题我都不是很了解,只记得当时脑海中努力回忆的是政治老师教的“标准答案”——“告诉老师告诉家长”。但是,这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吗?我本人在中附没有遇见过校园欺凌,当然也没有应对实际问题的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只能按照老师给的答案来应对。可是这就够了吗?

       周末回家,好奇心促使我上网输入“校园欺凌”四个字,发现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它是每隔一段时间的新闻热点。恐怖的校园欺凌和青少年暴力视频充斥着我们的视野,这些欺凌事件打破了本应宁静的校园。

       什么是“校园欺凌”呢?它的涵义是: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及敲诈勒索等。2017年教育蓝皮书将校园欺凌分为“身体欺凌(故意冲撞)”、“语言欺凌(难听绰号)”和“关系欺凌(联合孤立)”。该研究调查了北京市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显示,46.2%的学生有被故意冲撞,40.7%的被叫难听绰号,11.6%的几乎每天都遭受语言欺凌;18.6%的被同学联合起来孤立,2.7%的几乎每天都经历这种关系欺凌。

       那校园欺凌在我们中附真的没有吗?当我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时发现,其实并不是。我仔细比照,在我们学校,也许没有明显的大打出手,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但是给人起难听的侮辱性绰号,嘲笑他人,几个同学联合孤立别人,传播同学的消极谣言和闲话这类现象还是存在的。也许我们以为只是开开玩笑,但是它给同学带来的伤害却不可低估。被欺负的同学往往做事消极,缺乏自信,经常被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所困扰,表现出孤独、自卑、学习困难(注意力分散,厌学)、人际交往障碍等,有的还会出现生理反应,如头痛,胃痛,失眠,噩梦等。更有甚者会有心理问题,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对于“如果有人在欺负你的同学,你会怎么做?”的问题,请问同学们,你会怎样做呢?是加入施暴?是害怕躲避?还是冷漠,视而不见?我的态度是:要以友善的心态对待他人。当然不能加入去欺凌同学,也不能旁观起哄或冷漠、视而不见,要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想办法制止“欺凌”行为;要及时求助老师或家长。

       也许有同学会说,“校园欺凌”与我没多大关系,我不参与就是了。其实不然。只要你的周边发生“欺凌”,你的情感及价值观就会使你有选择。换句话说,校园欺凌事件中,没有旁观者。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每个人都是这个秩序构建的一部分。

       校园是求知、快乐成长的净土,校园拒绝暴力和欺凌。

       我的讲话到此,谢谢大家!

合照

 

合照

 

合照

 

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