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 携手共进

作者:徐静仪 李彦兮 张肃羽 发布人:俞惠铭

12月19日,珠海中大附中初一年级的20多位师生来到中山大学南校区,我校初一年级的20名学生和他们一起,进行了一整天的交流活动。

严校长对来访师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我校的概况。陈美威老师在化学探究实验室做了名为“寻找科技创新切入点”的讲座,陈老师介绍了我校科技活动的做法,总结出了“留心发现,细心观察,大胆质疑,勇于突破”的经验。陈老师还让两校同学一起动手做了几个小实验,实验中,大家互相学习,相互切磋,精诚合作,彼此很快熟络起来。


0

下午两点半,两校同学们一起参观了南海海洋所。U型展厅内,有许多海洋生物的标本。有我们熟知的海龟、海豚,也有我们没见过的玳瑁、中国鲎。同学们听着解说员的讲解,专注地看着标本,翻车鱼最引人注目,它有着浑圆厚实的身躯、短小的尾巴和极小的嘴。因为它晒太阳时会把身体翻过来,所以才叫“翻车鱼”。


0

另一个展厅的贝壳标本也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这些贝壳来自不同的地方,外形也大相径庭,有的比指甲盖还小,有的比手掌还大,还有不同的螺旋和花纹。瘦长的海马和形似五角星的海星,也被做成了标本静卧在展厅内。同学们认真观察着各种生物,欣赏海洋生物的美丽和独特。

穿过琳琅满目的贝壳,又到了另一个展厅。展厅里摆设着一排排架子,架子上整齐地摆放着泡在防腐剂里的标本。同学们见到了熟悉的螃蟹、珊瑚和贝壳,也见到了少见的船蛆、章鱼和水生植物。丰富多彩的生物标本,仿佛让同学们来到了神秘的海洋,与海洋生物近距离接触。

下午四点,我们来到了中山大学马文辉堂参观中大生物博物馆。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是首家纯高校属性的国家二级博物馆。生物博物馆有植物标本22万具;昆虫标本60余万具;动物标本3万具。其中7.8米长萨斯特鱼龙、3.5米的新中国龙、兴义龙以及鳞齿鱼等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展览价值。


0

进馆后,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想快速了解这些我们早有耳闻却从未见过的生物。在综合展厅,解说员带领我们先后参观了鱼类化石、恐龙化石、熊猫标本以及北极熊标本和各种稀有的生物。同学们都用心聆听讲解员的讲解并小声讨论。我们了解到,化石类型主要分成早期鸟类、带“羽毛”的恐龙、翼龙、蜥蜴类、龟类、两栖类、哺乳类、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早期被子植物。脊椎动物展厅,还配有多媒体系统,可以通过触摸屏控制灯光,使人、机和展品能够充分互动,以更形象、更丰富多样的内容展示动物的大千世界,揭示生命的奥秘。


0

同学们最感兴趣的是关于恐龙灭绝之谜的猜测:第一个可能性是因为小行星的撞击而导致地球的混乱,恐龙因混乱而死;其次可能是因为气候变化,动物灭绝,植物枯萎死亡,恐龙找不到食物因此饿死;还有人猜测恐龙也许并未灭绝,鸟类或许是恐龙的后裔。同学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这次交流活动加深了两校同学之间的了解,增进了友谊,让我们共同沐浴大学人文和科学辉光,携手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