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讲话】什么是儿童友好型城市

作者: 高一4班 梁粤茹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我是高一4班的梁粤茹。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什么是儿童友好型城市。

    不久前,在我们班的课前读报环节,我谈到了《南方周末》上一篇关于儿童友好城市的文章。文章提到,现在,儿童肥胖率、抑郁症患病率上升,城市儿童数量总体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友好型城市应运而生。

以深圳为例,在这座年轻的城市,外来人口很多,小孩入学困难,中小学生学业压力大等,城市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涉及到儿童的权益。为此,深圳市做了很多工作来改善涉及儿童的事务,我们广州也提出了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规划。

这篇文章还提到了北京的一个案例:一位八岁孩子的游乐场是由一片荒地改造而成,它有塑胶跑道和安全的游乐设施。这看似简单的空间,给了身处高密度空间的孩子一份喜悦。在国家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中,类似的空间被孩子们需要,它有利于缓解儿童的自然缺失综合症,它让孩子们在自然友好的空间中成长。

什么是儿童友好型城市呢?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提出儿童具有生命权、受保护权、发展权与参与权四大权利,儿童友好的最基本内涵就是尊重儿童的这些基本权利。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及联合国人居署正式提出“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议将儿童的根本需求纳入街区或城市的规划之中,即通过一定的措施,提升原有街区或城市的儿童友好度。

在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固守成人视角,而是需要考虑儿童喜好。儿童不是简单抽象的概念,他们是不同年龄、不同家庭情况、不同兴趣爱好的个体,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一张张美妙的笑脸。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还需考虑到流浪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全世界的幸福都抵不上一个无辜孩子面颊上的一滴泪水。建立儿童友型城市是城市化推进中所必须的。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他们不应该成为时代进步的被忽略者甚至牺牲品。

我想,除了儿童友好型城市,我们还应该有老年友好型城市。社会逐渐发展,老年人在手机等科技产品面前呈现“盲人状态”的现象并不罕见。老人不会线上购物支付,不会使用健康码,不会办理各种网上事务。在一个对老年人友好的社会中,需要有更多的非智能体系来帮助他们出行、购物等,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让老年人在社会上无障碍地生活,才是对他们真正地尊重。其实,何止儿童、老人,只要是人,都应该受到应有的尊重。

一个对弱势群体友好的城市,才是一个真正现代化的城市。尊重弱势群体的利益,不仅需要政府及相关机构推出各种规划和方案,同样需要我们每个公民的努力。

我的讲话到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