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做自己,向性别刻板印象说“不”

初一年级举行《社会性别知多少》讲座

作者:初一6班 唐欣愉

        3月17日下午第八、九节课,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裴谕新教授在讲学厅为我校初一年级主讲一场主题为“社会性别知多少”的讲座。受疫情影响,本次讲座虽然只有四个班在现场,其余班级在课室观看网络直播,但这依然抵挡不了同学们的热情。

        “你知道什么是‘社会性别’吗?”裴教授一开场就抛出了一个问题,但在场的同学们对社会性别的了解并不多。于是她提了另一个问题:“你们是如何区分男女的?”这可难不倒已经开始学习生物学科的同学们,不少同学争先恐后地从生理、心理、行为表现等方面阐述观点,表现了较高的素养。

        教授告诉我们,社会性别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对不同性别的认识,体现人们对不同性别群体的所持有的观念和看法。这很容易使人产生性格刻板印象,即产生针对某一性别的性格特征、外貌、行为、角色等普遍看法或成见。比如,女性刻板印象认为女性就应该是温柔、苗条的,这早就了社会上众多女性的体态焦虑,形成趋之若鹜的减肥风;男性刻板印象认为男性就应该主外、赚钱养家,就造成了很多家庭爸爸不参与家务劳动的情况。性别刻板印象会使人们对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产生误解,而且这种现象极其普遍。它还对我们的潜能发挥影响很大,一些人甚至会因自己“过于独特”的性格而遭到歧视。

        接着,裴教授还向大家分析了造成性格刻板印象的社会原因。

        教授后来又为我们播放了一个视频,视频中展现了一些人是如何理解加上“像女孩一样”这样修饰的句子。如“像女孩一样跑”,刚开始18岁以上的受访者们都把动作做得很别扭,捏着兰花指、拐着腿慢跑,尽力表现出女孩的矫揉造作和扭扭捏捏;但一些12岁以下的受访者就以很正常的姿势跑步,与男孩并无区别。这告诉我们,在青春期前,男孩女孩对性别并无偏见,但大多数青春期的女孩会产生性别羞耻感。因而在多数成年人内心深处,“像女孩一样”或许就带有明显的偏见。社会经过了上千年的发展,却依然存在着性别歧视,人们普遍认为男性要比女性强,男性比女性地位高,其实不然,男女的地位和能力应是平等的!

        视频结尾,女孩儿们都选择了用正常方式做动作,这是内心对真实自我的认同的表现——勇敢做自己。现场同学情不自禁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为他们意识和行为的改变而喝彩。我期待着有一天,“像女孩一样”不再是贬义词和柔弱的象征,而成为一种夸赞。

        讲座结束后,是精彩的提问环节,同学们向裴教授提出了关于同性恋、柔弱的男性被冠以“娘炮”、“吃个桃桃”等现象的有关疑问。裴教授指出对社会中少部分人应抛开偏见,给予尊重,“娘炮”一词本身就是歧视;而网络中的流量经济,会让一些人为吸引眼球而“表演”,加深人们的误解。

 

 

        其实,虽然性别刻板印象很难消除,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自我。社会性别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坚强的男生也有脆弱的时候,胆小的女生也有勇敢的时候。无论何时,我们都不应受

        他人的性格刻板印象影响,而是要勇于打破别人对自己的偏见,不懈地追逐自己的梦想,热爱生活,活出生命的精彩。真正能定义自己的,只有我们本身。我们要向性别刻板印象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