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益何起?

作者:张缘源

开卷有益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与子俨等疏》。意思是读书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受益。

开卷真的有益吗?

2月18日,在广州图书馆开展的“鲁迅青少年文学奖讲座”中,我校严钦熙校长做了“开卷有益开卷未必有益”主题演讲。在演讲中,他提出“开卷未必有益”的观点。书有千万,观点不一定全然有用,甚至有些极端思想,并不能让读者得益。

若说开卷有益,益从何起?

“益”还需从“好卷”中得。严校长从多年中大附中管理运营与教学经验,告诉学生要选好书,读好书,多读书,要给青少年正面有益的信息和知识,培养正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他以学校开设阅报栏为例,分享了学生每日利用碎片时间,在剪报栏处“开卷”。

好卷之益,益在全。剪报栏报纸内容,观点多样性、思潮的全面,当有同一热点出现不同观点时,同学们更能够全方面了解同一热点,避免只听一家之言。

好卷之益,益在远。对生活在校园中的学生来说,每天能接触到的课外知识是有限的。在剪报栏读报,让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让学生身在附中,看到了全国,甚至看到了全球。将附中人变成广州人,乃至中国人、世界人。

让学生养成了了解时事、勤于思考的习惯,除了累积文学素养外,还能勤于思考,勇于思辨。

因读而益,益在启发学生思维,益也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索。

碎片式地“开卷”,让学生能懵懂地了解时事,产生对知识的探索,自主开卷,深入阅读。形成将“好卷”中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观点后,再由“读”转“写”,把成型的理论整理成文。严校长还表示,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益”之成果的延续,除了用“国旗下讲话”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身观点外,还将每学期学生文稿整理成册,便于更多学弟学妹们学习,使走出的每一位附中人,形成了思想的传承,都能成为附中文化的营造者。

虽是碎片式“开卷”,读报的人是细碎的,学生随读随走;内容也是碎片的,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广而多面的信息。因为长期的碎片式“开卷”,阅读人会越来越多,从个体现象变成了独属于附中的流行色。当学生走出附中,都还能回味附中的文化氛围,日常关注时事,也对学生产生长远影响。与此同时,学校也营造了勤于观察、敢抒己见的校园文化氛围。

开卷有益,益从好卷起,益在引导学生自由思考、深入探索、勇于发言的习惯。意在最终培养善于思考、勇于展现的自信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