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讲话】藏在生活中的消费陷阱

作者: 初三7班 陈晓立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我是初三7班的陈晓立。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藏在生活中的消费陷阱。

先讲一个真实故事:某同学放学后在小卖部用校园卡支付5块钱,买了一包零食。等到撕开小卖部自己贴的价格条形码后,发现了“建议零售价3元”的一行字。同学觉得被欺骗了很生气。他把这件事告诉了我,并希望我能在同学们面前批判小卖部的行为。

让我来分析一下,小卖部到底有没有做错?我认为没有太大错。因为这位同学想要买吃的,小卖部想赚钱,双方达成了交易,这是自愿的。小卖部为学生们提供了一种额外的支付方式,便利了同学们的生活,小卖部为此也要付出额外的成本,将商品价格抬高一些情有可原。但是,小卖部将建议零售价为3元的零食以5元的价格出售,且遮盖了原包装价格,这涉嫌商家制造消费陷阱,让购买者吃哑巴亏。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避免踏入商家布置的消费陷阱,尽量用合适的价钱买到自己需要或者想要的东西呢?首先,自然是政府及相应监管部门应该监管到位,商家应该将标价设置在显眼位置。但事实是法律监管总有漏洞,所以具备常见的辨识消费陷阱的知识非常必要。如刚才的例子,我们完全可以和商家直接交涉,这样覆盖建议价不对。商家应该给予合理的解释。如果商谈不妥,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投诉。

其次,要注意折扣类消费陷阱。例如,商家常常把原价定得很高的商品大打折扣出售。“5折”、“3折”、“跳楼价”、“亏本清仓大甩卖”诸如此类的标语非常诱人,可实际上,折扣后的商品售价依然高出其实际价格。消费者常常以为自己遇到了大优惠,于是,非理性消费行为出现,有人甚至会因此买一大堆自己其实不需要的商品。为避免这类陷阱,我们要学会筛选有用的信息,只看商品最终的价格,不要被所谓的“折扣”蒙蔽双眼。

最后,也是最难以被发现的陷阱——消费心理学陷阱。如果说前面两种消费现象考验的只是消费者的数学能力,那么这一种考验的就是意志与心理。例如,商家为消费者介绍一种低性价比商品来反衬其核心商品来误导消费者,这时,消费者认为核心商品的性价比很高而去购买它。这类低性价比的商品一般被称为价格锚点。商家还会通过广告改变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及预期,以提高消费者的预算,或者设立所谓的“畅销商品”,引发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商家还会通过思想灌输的手段,强行创造顾客对商品的需求,以扩大销量。

其实,解决这一切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明确自己的需求并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确定预算。一切购买行为都要量力而行。以目标为导向,以不变应万变,当自己发现价格低廉或者折扣优惠但是并不需要的东西时,要理性思考。在好奇心和欲望及额外开销间权衡利弊后,再做决定。

讲话到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