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诗词情怀
老师们、同学们,你们好!
我是高三3班的刘天任,我今天讲话的主题是:我的诗词情怀。
昔日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少年,足风流。想有感而发地做一期关于诗词的讲话,不为道义上支持民族文化,只为内心寄予诗词的真挚情感和与古人情思的共鸣。
近来很火的中国诗词大会,印象深刻的是武亦姝的飞花令。她温婉娴静,比赛中面不改色,得心应手。数千首的诗词积累量,如此深厚的功底。在我惊讶之余,更多的是惊喜,原来真的有人如此纯粹的喜爱诗词。
诗词究竟因何而存在?我以为:对世间万物的感知和共鸣、物是人非的顿悟、古今情感的重逢,均为诗歌的意蕴。苏轼有《西江月》一词:
世事一场大梦,人间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桥,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人说此词愁意太悲太浓,可又怎是衣食无忧涉世未深的我们能体会到的?诗词虽有一般的解读方法,但每个人因人生际遇的不同而感触各异。当你历经大喜大悲,失去至爱至亲,痛至深处,处世恍若大梦,人生起伏几度秋意之凉,此时,遥看月色澄明,却被云妨,一时间五味杂陈在心口,又有谁岂能解你的情愁?
相同的时景,相同的思绪,催生出古往今时情景交融。挚友远在国外,每逢佳节,天涯此时共一汪明月,心中便想起“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离家远行,独自面对艰难困苦时,我们能想到“山一更,水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窗外红霞映满天,群雁翩归,此情此景让人自然吟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附中后门外的大树,一夜枯黄,叶落满地,而一旁的另一颗树却满富春意,我们的语文老师老孟因此感叹一句“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诗词不是矫揉造作,故作姿态,也不只为高考中的五分题目。诗词是历经数千年名族内心情感的积淀,我们对诗词的所感所悟皆为自己的心绪,而真正喜欢诗词的才知道,诗词是知己的相遇。因为懂得,所以不觉孤独,感觉有力量。在生活中得以体会诗词的遗韵,顿悟到一个美好的世界。
难以想象,是怎样漫长的文明智慧,才能创造出这样的诗句,让春风有颜色,让青草有质感,让月亮有乡愁,让鹧鸪有千百年叫行不得的哀号,让浩然之气吹荡心胸的快哉风。
诗词像是一坛老酒,历久弥醇 ,尘封在屋间的一角,当你遇到一些人,历经一些事有所触动,几句诗词倏忽翻上脑海,斟酌举杯,古今的情感此刻又重逢了。
愿诗词能保留你我最后一点通透,不沦落为这俗世的泥人。愿你不受风尘,恋为菁华。
我的讲话到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