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百草园

校友简介
许多年过去,我还清楚地记得中山大学里的那个百草园。
这个小园现在看来不过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工生态园,里面点缀着两三处小湖泊,每两个湖泊之间有堤坝相连。这堤坝也有分叉的时候,有时在两堤坝之间有一些近一米宽的沟渠,下面要么是泥潭,要么是龟裂的土地。放眼望去,整个百草园随处可见杂草堆、枯树枝、树洞、野草、菜畦、篱笆,有许多二三米高的、倾斜陡峭的土坡;周边靠外是灌木丛,下面是半米高的小崖,紧连着旁边的一处几近干涸的湖泊;不时还能碰见许多石板、石砖搭成的小桥,走上去摇摇晃晃,颇令人胆战心惊。
这样一个不起眼的百草园之所以令我难忘,要归功于初中母校教我们语文的谢宇珍老师。这位语文老师是个有着奇思妙想的人,每周五下午固定时间都会打着“语文实践课”的名义带我们一整个班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在中山大学里“放羊”。有一次,咱们正好学到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老师瞅准机会,当机立断,借着实践课带全班“出逃”,一睹百草园的尊容。刚入园的时候,大家心里看得出还有些许忐忑,毕竟在一般人印象里,只有教室才配叫“课堂”,只有老老实实待在教室才配叫“上课”,只有一页页翻读语文教材才配叫“上语文课”。结果一帮人刚到百草园,所有的矜持与胆怯荡然无存,瞬间全部化身哥伦布,像发现了神秘的新大陆一样,这走走,那瞧瞧,这摸摸,那敲敲,心中满是好奇与欣喜。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爬土坡。
当时我站在园中的一处堤坝上向远处眺望,猛然看见了一条看似很短的陡土坡,看上去比其他坡都要陡。为了在大家面前展现男孩子与生俱来的“大无畏”精神,我心痒痒的,赶忙要大着胆子上去征服它。
在同学们的围观下,我先是昂首挺胸地通过了一条宽不过二三十厘米的小道。起初感觉还挺顺利,不料还没兴奋多久,前方的道路越来越窄,越来越滑,越来越陡。我这才发现,这条陡坡的中部倾斜得像风中的柳枝,湿滑得像出水的泥鳅,右边只有一条支离破碎的围栏,左边除了“悬崖”就是湖泊,着实令人进退维谷、手足无措。
是硬着头皮走过去,还是摔进湖里当“落汤鸡”?我向来是要面子的,何况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于是我一咬牙,选择走过去。为了不出洋相,我尽量使身体打横,看准机会抓住右侧围栏,找准落脚点,想尽办法侧步向前缓慢移动,脸上还要装出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仿佛是经验老到的冲浪手。
这条坡的终点看似近在咫尺,实则远在天边。我每走一段都要休息半晌,随后继续挺进,过程中确保每一步踩实,找准依靠物,不能有丝毫犹豫。豆大的汗珠在脸上飞速流淌,像小兔子般“砰、砰”直跳的心快要冲破胸腔。我紧紧地抓住右边的一排石砖,脚步再缓慢向前挪,生怕出意外。呼!幸好脚下的土没有崩落,否则我的“一世英名”就要毁在这条坡上了。
最终,凭着战略上的藐视和战术上的重视,我在不伤分毫的情况下最终顺利走过了这条土坡。当然,与其说是走过来的,不如说是爬过来的。低头看看自己,手上、衣服上、裤子上、鞋上,无处不是泥巴,但从头到尾一跤没摔,也算战果辉煌。
随时间推移,我越来越意识到,人生的路上其实处处都是又湿又陡的土坡,乍看之下高不可攀,其实只要意志坚定,就会发现自己的潜力永远比想象的大。等真的走过去之后才发现,翻过去的坎就不再是坎,再难爬的土坡也就那么大回事。






时隔多年,回想起来,当初还是有些稚嫩,只知道疯玩,从来没有思考过在百草园的那堂短短的实践课有何意义,从来没有领悟到语文老师的良苦用心。现在我才幡然醒悟:那天真正让我感到快乐与自豪的,与其说是自己有本事,不如说是在童年成长的黄金岁月遇见了那位可爱的老师。这个老师不走寻常路,把我们带出教室,让我们到野外学语文,很难让人不联想到美国经典电影《死亡诗社》里那位文学老师John Keating,那位天天叫嚷着“carpe diem”(抓住当下)、如春风化雨一般引领学生们迈入诗性大门的“非主流”老师。谢老师第一次让我明白,并非只有教室才叫“课堂”,并非只有待在教室里才叫“上课”,并非只有翻语文课本才叫“上语文课”。
在中大百草园爬土坡的经历,绝不仅是锻炼了我的体能与耐力,绝不仅是锻炼了我的毅力和勇气,更重要的是它让我领悟到了语文教育的实质——人文教育。人文人文,先做“人”,后学“文”,无“人”之“文”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果人对生活的意义、对生而为人的意义都一无所知,纵使背再多的课文、写再多的文章,又有何用?在我看来,真正的人文教育不等于“文科教育”,也不是为了培养“文人”,而首先是为了培养一个正常的“人”,最高境界则是培养一个“大写的人”。在百草园的实践课告诉我,真正的语文必须要从课本之外、教室之外的广阔天地间,从充满自由、富有人味儿的点滴生活中去寻找,向着自己的内心深处去寻找。没有对世界起码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没有对人性充分的了解,没有打破常规的勇气和想象的力量,就没办法学好语文,更没办法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人。从心所欲而不囿于矩,才不会沦为知识的奴隶,才能为时代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追忆百草园,追忆的是那道土坡上的汗水,追忆的是克服困难与挑战的决心,追忆的是我在附中的恩师,追忆的是“向人而生”的教育情怀与弥足珍贵的人文精神。
(陈弘毅(第二排左一)和同学们回校看望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