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讲话】街角的卖水男子是骗子吗?

作者:初一12班 朱瑞蓁 发布日期:2025-04-28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我是初一12班的朱瑞蓁。我今天讲话的主题是:街角的卖水男子是骗子吗?

几周前的一个阴雨黄昏,我与同学路过街角时,注意到一位蜷缩在湿冷地面的卖水男子。他单薄的衣衫沾满泥渍,赤脚踩在雨水里,发紫的双手紧攥着几瓶矿泉水。这个画面如一根刺扎进我的视线——他为何在此?他经历了什么?当晚,我写下随笔记录这份震撼,却在网络搜索中发现他饱受争议:有人指责他“强卖商品”,有人讥讽他“得寸进尺”。而继续搜索,真相更令我愕然:他是一位轻度智力障碍者,与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他之所以卖水,是希望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这位卖水的人并非是“强卖商品”,他因为有轻度智障,所以,动作、语言和正常人显得不一样。我们把属于他的正常动作理解成了“强卖东西”和“得寸进尺”了,这是误解啊。

数据显示,我国有8500万残障人士,但街头鲜见他们的身影。不是因为他们不存在,而是社会的偏见如无形的锁链,将他们困在暗处。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残障人士以劳动谋生时,会被误解和质疑。人们会想ta是真的残疾吗?ta的言语和动作让人感觉不舒服。其实,他们非常需要被理解,需要被平等对待的尊严。

理解,是打破偏见的第一步。

电影《小小的我》中,一位智力障碍少年反复哭喊:“我不是累赘!”这句呐喊撕开了残酷的现实:残障群体常被视为家庭的负担,甚至被剥夺追求自己人生价值的权利。街头那位卖水男子就是在用笨拙的方式与命运抗争。他的动作和语言也许有些生硬和变形,但他不是故意的让人们感觉不友好。

尊重,是给予生命最温暖的礼物。

我曾以为,帮助残障人士需要宏大的善举,但经历此事后,我恍然醒悟:一个善意的眼神、一次耐心的等待、一句“谢谢”而非“施舍”便是最珍贵的支持。比如,对这位卖水男子,我们买他的一瓶水就是最好的理解和尊重。我很欣喜地看到这样一个事例——在杭州,有家“无声咖啡店”,店员全是听障青年。顾客通过手写板点单,用微笑传递鼓励。这家店的生意很火爆。

作为中学生,我们或许无法改变世界,但可以从微小处践行善意:班级活动中,邀请特殊学校伙伴共同参与;遇到残障人士时,用平等态度替代猎奇目光;主动了解助残政策,为需要帮助者指示求助渠道。

每一份行动,都在松动偏见的高墙;每一次发声,都在拓宽包容的边界。

愿我们以平等之名,让每一份努力都被看见,让每一种人生都拥有绽放的权利!

我的讲话到此,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