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中附小菜园

作者:初二(3)班 黄宇轩

中大附中2025年夏季开放日在5月5日如期开展,在上午第二节课,地理科李鹏老师和生物科林佳老师围绕着即将实行的“中附小菜园”计划,开展了一堂生物地理跨学科融合课。同学们就此话题在AI的辅助下发表各自的看法。

各小组先是针对番茄、草莓和黄瓜三种不同作物在广州9月露天种植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同学们从地理环境和蔬菜、水果生活习性两方面进行分析。最终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番茄种植可能性最高;黄瓜可行,但成果可能不如番茄;而反观研究草莓小组给出了否定的结论。结合草莓具有不耐高温但耐寒性较好的特点,以及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的环境,老师建议推后一到两个月种植会更好。这说明不同的作物适应着不同的生长环境。

接着我们将问题细化到中附小菜园将面临的不同影响因素,以及可行的解决方案。有人说小菜园会被同学的活动所影响,就有人给出了加装护栏的意见;有同学说作物可能会被昆虫干扰,建议用农药,但此时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在校园中用农药并不适宜……

总的来说,我们以因地制宜为基础原则,再适当加以人工手段对菜园进行规划,才可以让菜园持久发展下去。这堂学科融合课不仅让我们对广州地理环境、适宜种植的作物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们明白了因地制宜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学科融合不只是地理和生物,这也在告诉我们要放宽眼界,从多角度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