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讲话】宠物和主人,究竟是谁在驯化谁?

作者:初二6班 曹皓雯 发布日期:2025-05-19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我是初二6班的曹皓雯。我今天讲话的主题是:宠物和主人,究竟是谁在驯化谁?

讲话开始之前,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有谁家里养了宠物?有的请举手。那你们“爱”你们的宠物吗?我认识一个养了十五年狗的阿姨,她家的狗狗在前不久去世了。我本以为她会伤心欲绝,可我没想到的是,她得知狗狗死讯的第一句话是:“终于解放了。”相信有不少同学和我一样,都不是很理解她的做法。

“你不爱你的狗狗吗?”我是这么问她的。知道她是怎么回答我的吗?“爱啊,肯定爱啊,都十五年了,多多少少都有感情啊。”“那您怎么还这么开心?”“哎哟你不知道啊,养狗可麻烦了。你认识我这么多年,我有出过远门吗?还不是因为家里那只狗狗,我都不敢把它放在家里放太久,生怕出事!现在好了,我又可以出去玩了!”她还说,比起她驯化狗狗,倒像是狗狗在驯化她!

词典中对“驯化”的定义是这样的:指人类通过长期干预和选择性培育,使野生动、植物在遗传、生理或行为上发生适应性改变,逐渐适应人类需求并依赖人类生存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宠物主人会花费时间与精力来训练其宠物完成某项特定的指令,如让狗狗“坐下”,玩飞盘和让鹦鹉学说话等来获得乐趣,这,便是我们生活中“驯化”的意思。

但你有没有想过把“驯化”的两个对象对调一下呢?就像刚刚那位阿姨所说的,动物“驯化”人。养过宠物的同学应该都知道,养宠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比如,那位阿姨因为担心狗狗独自在家中的安全而改变了自己爱旅游的习惯,几乎没有再出过远门;我的小学班主任自从养了两只鹦鹉后就再也没有睡过懒觉,而养成了早起的习惯。随着和家中宠物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宠物主们会对宠物产生情感依赖。我小时候家里就养了几只鹦鹉,后面它们去世的时候,我哭了很久很久。或许现在就有同学发现了:以上这些人的行为,不都符合我们刚刚解释“驯化”这个词时提到的“逐渐适应”和“依赖”吗?只不过,主语变成了我们“人”。可见,宠物“驯化”人的现象确实存在。

宠主养宠不单只是为了功能性的需要,如猫抓老鼠,狗看门等,有很多人是寻求心理慰藉,正因为如此,动物“驯化”人的事例就越来越常见。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会心甘情愿地被宠物“驯化”呢?或许是因为“爱”,宠物主人愿意改变自己来适应宠物的需要;或许是因为责任心,为了照顾好一只小宠物而改变自己。不过,在我看来,究竟是谁“驯化”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寻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寄托和喜欢的生活方式。

我的讲话到此。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