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人生》读后感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我是初一4班的曹誉今,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与人生》是一部散文集,作者是日本的德富芦花。书中的文章长短不一,写的是大自然壮丽的景色。作者将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日出、日落、下雪等现象描写得活灵活现,宛如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油画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即便是电闪雷鸣、乌云密布时,大自然仍然不失它魅力的一面。文中的自然富有灵性,仿佛蕴藏着一份又一份的惊喜等待着人们去发现。
作者还讲述了他与妻子从喧嚣的东京迁居乡村,回归于自然与大地,试图成为一名理想式的农民时,所遇见的形形色色的人和许多未曾经历过的生存体验。
乡村生活与城市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任何生活来源都要自给才能自足,井要自己动手挖,水要自己挑,粮食蔬菜都要亲手栽种、浇灌和采摘,凡此等等。但是,尽管困境、困扰重重,作者 “心里却充满着兴奋,不仅没有丝毫落魄之感,相反十分得意”,他全然视为乐趣。
整部作品简练精悍却又不乏幽默,既讴歌了自然之美,也表达了对人生百态的感慨,委婉含蓄地揭示人生真谛,且对社会现实进行讽谏劝谕。托寓万物,耐人寻味。
其实,大自然本身并没有灵魂,是人赋予大自然以灵魂。文中的大自然看似充满灵性,实是作者以自然为媒介,表露出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对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的渴望。他认为,万事应顺应自然,按它自身的规律生长下去。他反对当时日本政府对人民思想上的禁锢,为了利益去破坏自然。
对他而言,大自然充满了神秘,农民是最彻底的自然主义者,他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靠大自然给予他们丰衣足食。所以,德富芦花才会舍弃城市生活去当农民。农民,看上去窝囊、肮脏,那正是因为劳动。他们和土地、水厮守,土地和水包容肮脏,净化肮脏,是生命的温床,为人类提供万物。
可是,看看我们当下的生活。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为了不断膨胀的欲望,人们不惜破坏大自然,滥用农药和生长素催生蔬菜,滥用激素催长水产和动物,污水染,污染土,污染空气,美丽的大自然正在一步一步地变得千疮百孔,失去它的灵性。
要知道,自然的承受力总是有限的,等到有一天它不能承受之时,灾难就会降临到人类头上。人生于土地之上,食土地所产之物而活,死后入土,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一切。归根结蒂,只有人类爱惜自然,顺应自然,人类才能拯救自己。
我的讲话到此,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