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讲话】考试作文到底该怎么给分?

作者:初三9班 杨清茹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我是初三9班的杨清茹。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考试作文到底该怎么给分?

“以上皆非”是我最近频繁刷到的话题,原帖是江苏盐城的某位高中生在某社交平台发布的。其内容是:自己的一模语文作文经过数位评卷老师传阅,进行了不下五次的评分,从最初的58分到定分44。几乎所有讨论此事的网友对于这篇作文的态度都呈两极分化,一方认为立意新颖,44分太过遗憾;另一方认为文章故作高深,没有立论,44分是它应有的归宿。

为何这个作文引起轩然大波?我搜索了原作文题:“2025年伊始,哪吒爆红,机器人与人共舞,这些成就背后自有原因。有人认为是时来运转,有人认为是功到自然成,还有人持不同看法。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而我恰有幸阅读过该引发争议的作文,文章的作者最初推翻了题干所局限的两种角度,以“还有人持不同想法”为切入点,阐述古今关于探讨成功的种种,文笔流畅,批判了“空想原因”而不付诸行动只想复刻成功的现象。

第一次阅读这篇作文,我心头一颤,这样创新的论点对于应试很难得。仔细翻阅每位网友的评论却令我沉思:有人说,这样盲目批判题干是故作标新立异,偏离出题人原意,实内容空泛;也有人慨叹,不顺从原意的产品被打压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应试标准下确实为一篇低分作文等等。

我结合网友的评论再次阅读,有了新的看法:于文学创作角度而言,并无孰是孰非之分,这是一篇佳作。而于一篇应试文章,它是存在缺陷的。作者虽然立论却不讨论如何为改变这个现状而做出的实际行为,特别在体裁为议论文的大前提下。综合来看,我觉得44分是低了,应该在49至53之间。而以上讨论又带来另一种思考:应试是否会把创新的种子扼杀在土壤里?

还是拿作文举例。作文本质为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随机应变能力,而一些过度的标准往往将部分“能力者”埋没,筛选出合格的善用套路者。我并不否认基本应试程序所带来的好处和过度批判正确的教育模式,但我们是否可以尽可能地在摒弃其不足的基础上,更加可能优地培养学生真正的能力。虽然应试作文的评判标准是专家们定的,文章都被分为三六九等,但谁能否认这个标准不带有浓烈的主观色彩?我们不应该以某些标准将某篇文章评价固化。

总而言之,盐城一模《以上皆非》的这篇作文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是一件好事,这使更多知晓此事的人由审视一篇“低分”作文到深入思考“高分”的绝对标准。不合乎出题人胃口的作文并不必然就是一篇废作,不迎合大众审美的产品并不必然就是一件废物。

我的讲话到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