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讲话】乘坐电动扶梯的人都是想走捷径吗?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我是初二9班陈芷滢。我今天讲话的主题是:乘坐电动扶梯的人都是想走捷径吗?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人们坐完地铁出站,一边是楼梯,一边是扶梯。扶梯上人满为患,而走楼梯的却只有几个人。视频配文:“捷径总是人满为患”。对此,我却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扶梯的产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效率至上的闪耀成果。1900年,巴黎国际博览会展出了首台自动扶梯的雏形。扶梯的发明让人们拥有更多的选择。人们因为手提重物、追求舒适等原因选择扶梯,而有人精力充沛或时间紧张而选择走楼梯。二者是并列的选项,不存在坐扶梯就是涉嫌道德绑架的“走捷径”。
其次,我从中看到了市政建设的改善空间。从扶梯人满为患、楼梯没人的现象可以看出:建扶梯时设想的客流量和实际的需求严重不符。扶梯上人满为患会提高发生事故的风险,行走时踏空的踉跄、行李滑落的连锁反应、孩童好奇触摸不该触摸的地方的瞬间都可能会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合理的扶梯设置不仅能让游客对城市的印象加分,还能让地铁的运行更加顺滑。对此,市政可采取以下改善措施:一、合理布局扶梯的位置和数量。在人流密集区域,采用多扶梯并行。二、在扶梯入口设置排队引导线或物理隔离,防止过度拥挤。三、进行分流管理,引导行李较多或行动不便的旅客乘坐电梯。四、多渠道进行安全科普,强调“不逆行,不奔跑,不依靠侧板”。
第三,我想到了教育的流动性。在扶梯上,人们都是靠右站立的,这是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教育“礼让行人,左上右下”。但现在我又知道了扶梯的科普:“人们长期站在扶梯的同一侧会严重损坏扶梯,加大扶梯突发故障的几率”。看来,我们从小耳濡目染的靠边站观念现在反而可能是一种“愚”。那我们从小就知道的“礼让”是错的吗?不,这恰恰印证了教育的流动性。以前只有楼梯,楼梯可上可下,足够坚固。为了避免上行与下行的人相撞,“左上右下”有道理。但扶梯是单一方向的,不会有相撞的烦恼。前者是“约定俗成”的观念,后者是科学的解释,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这启发我们做事不能太死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育和观念也要随着时间的流逝、科技的发展而改变和发展。
我的讲话到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