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典礼】诗酒趁年华 ——我与诗词文化的奇妙邂逅

作者:初二10班 张文萱

尊敬的老师们、家长们、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我是初二10班的张文萱,我很荣幸能在开学典礼上讲话。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与诗词文化的奇妙邂逅。

初一下学期,孟老师在班群发了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拔通知,我的心一下子像被点亮了,跃跃欲试地想着要去会一会那些和我一样热爱诗词的同好。报名之后,我一路经历了区、市、粤港澳大湾区的选拔,站上了央视全国百人团的选拔赛场。虽然我止步于最后一轮来自央视导演的视频面试,没能成为全国百人团的一员,但这段与诗词同行的路,比任何结果都让我难忘。

首先,在一遍一遍吟诵诗词的过程中,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了诗词的优美。古诗词之美,非一言能尽。诗词之道,贵在含蓄。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不明言愁而愁自深;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不直写悲而悲愈切。这种曲笔隐语,正如中国园林之曲径通幽,不教人一览无余,而引人点点揣摩体会。古人笔下,万物皆有灵性。梅与鹤是林逋的知己;陶渊明诗中,菊与山都成了他的故人。而诗词中的时空变幻,最令人遐想而神往。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短短十字,横跨古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使人顿感豁然开朗。然而古诗词并非尽是阳春白雪,亦有描绘市井生活和劳动之作。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寥寥数笔便刻画出了一幅小村落里老人闲聊、 孩童嬉戏的和谐场面;白居易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正是唐朝劳动人民贫苦生活的写照。

其次,我更感受到了坚持的力量。以前总觉得“日积月累” 是句空话,直到这次比赛我才发现,我能站到选拔赛场,全靠平时那些不经意的坚持。我还明白了坚持并非与外界对抗,而是与内心怠惰的反复谈判。曾经的我并不能理解古诗词中烟波浩渺的诗境,难免会感到无趣,心生烦闷。但每当我沉下心来,试图进入古人所描绘的世界,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时,就这样日复一日,我逐渐能够静下心来,细细体会古人们细腻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

最后,这段经历让我真正懂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在集训和选拔过程中,我遇见了太多 “藏在生活里的诗人”:有头发花白、身体佝偻的老奶奶,手捧着一沓厚厚的手写资料,凑近眼睛小声地念诵;有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稚嫩的脸庞上透露出坚毅的神色;还有更多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工人、白领,他们诗词素养之高令人惊叹。他们让我明白,诗词并不只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能装下所有诗词爱好者的星空。

诗里有山水,词里有春秋。诗词从不是遥远的古董,而是最亲切的陪伴。在忙碌的学习里,我为诗词留一个小角落。那些穿越千年的文字会成为我成长路上最温柔的力量。​

我的讲话到此。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