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典礼】凡我所读,皆成为我
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早上好!
前不久,初三的一位同学和我分享他参加南国书香节的经历:去年暑假,他在南国书香节的《射雕英雄传》人机答题环中脱颖而出。返校后,他将这经历写成一篇国旗下讲话,与全校师生分享。令人惊喜的是,时隔一年,南国书香节的主办方通过中大附中公众号,寻找到这篇讲话稿,邀请他再次参加书香节,他觉得很幸运。一次小小的阅读体验,在一年后,又有了回响。

这个故事,远不止于“幸运”而已。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曾不遗余力地推广阅读。以在场的初三同学为例,初一初二两年时间里,从《西游记》到《红楼梦》,从《射雕英雄传》到《三体》,你们已经累积了人均超六百万字的阅读量,这六百万字,不仅仅是数字,更是系统性搭建认知框架的过程。今天,在开学第一天,我想和同学们探讨阅读如何定义着我们的身份,并指引着我们的价值判断。
在信息爆炸和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可以轻易获得一切东西:他人的生活、短视频、非虚构以及多样的价值观,我们也许拥有各种各样理论的武器,但是最缺乏生活本身的纹理。而阅读可以抵御简单而粗糙的感知方式,让我们触摸每一个真实的细节,变得敏锐而细致。
有人说,一个人的成长史,某种程度上就是他的阅读史。当我们阅读时,我们理解角色的动机、困境和成长,并将这些体验内化,反思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这个过程就像是在与无数个“他者”互动,不断测试、调整和构建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和身份认同。从这个角度说,我们选择的书籍、热爱的角色、深受震撼的语言等参与搭建了“我是谁”这座宏大的建筑。我们的人生,也正是在这样的基点上拓展延伸,逐渐有了重量,有了质感。
暑假期间,我和一些已经毕业的学生相聚。其中有几位同学提到,他们的高中老师觉得中大附中的学生有一股“强劲的生长力”。在欣慰之余,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强劲的生长力”这个特点,或许只是附中学子的“最大公约数”,而更让人欣赏的,是在书香浸润、自由开放的校园里,附中学生有了自己不违背常识、不拘泥于私利的价值判断。
前几天,绍兴鲁迅纪念馆鲁迅手里夹着香烟的网红打卡墙遭到投诉,有人在社交平台发文认为这幅鲁迅抽烟的墙画不妥,会误导青少年去抽烟,建议将鲁迅抽烟的画面换成别的。我和一位同学探讨这个投诉,他的回答让我有点惊喜,他说这是一种反常识、狭隘的偏执。就好比《西游记》的真经,并非那几部书卷,而是整个九九八十一难的历练过程。
钱锺书先生曾言:“每一本书都像一扇任意门,你想去哪里,都由你自己决定。”面对事实判断,不轻信,不盲从,追求真相与逻辑。对于价值判断,不狭隘,不浮躁,思考意义与责任,站在生命、宇宙、文明的高度来进行价值排序,我想这才是阅读赋予我们最宝贵、最独特的礼物——一个独立而清醒的灵魂。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