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讲话】繁华落尽见真淳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我是初一2班的徐诗墨。我今天讲话的主题是:繁华落尽见真淳,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这本“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奇书,早已超越了小说的范畴,它像一面多棱镜,映着封建时代的繁华,也映着人性深处的腐朽。初读时,我单纯痴迷于宝黛钗的爱情纠葛,陶醉于笙歌鼎沸的宴席;再读时,我才读懂字里行间藏着的命运悲歌和人性的命题。

最让我内心触动的是关于“美”的破碎。大观园里的女子,个个都是朵朵鲜艳剔透的梅花,却都逃不过“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宿命。
林黛玉如绿萼梅,淡雅暗香,内敛含蓄,清新洒脱,但心思细腻。“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若说“停机德”是世俗对女子关于贤德的规训,那么“咏絮才”便是黛玉挣脱世俗枷锁的灵魂注脚,而“堪怜”二字道尽了才女一生薄命的悲凉。当她在潇湘馆焚烧诗稿时,孤怜的火焰吞噬的不仅仅是诗稿,更是那个时代里女子追求自由爱情的最后一抹微光。
薛宝钗似朱砂梅,端庄大气,举止娴雅,但熟稔人情世故。她活成了“完美闺秀”的模样,符合封建礼教对“贤母良妻”的要求,虽得“金玉良缘”的名分,却终究在宝玉出家后,独守“金钗雪里埋”的凄凉。
还有如墨梅般有着独特魅力和强势性格的王熙凤,她的一生盛大却易碎:前半生靠着“粉面含春威不露”的气场,在贾府“呼风唤雨”,连贾母都要敬她三分;后半生却在“一从二令三人木”的碎语里坠落,亲人家族的种种离弃败落,让她从“凤辣子”变成了“哭向金陵事更哀”的魂落之人,这一身的才气与算计,也成了末世里最鲜活也最悲凉的枷锁。
书中最有争议的人物当属贾宝玉。初读时,我总觉得他是个混世魔王,不爱功名利禄,成天只愿与女儿们厮混,时常说些“疯话”。可再读时,才明白这“疯癫”背后的清醒。在那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年代,他看清了科举制度的虚伪,厌恶追逐名利的“禄蠢”;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他尊重每一个女性的人格,他的“痴”,是对纯真无暇人性的坚守,他的“傻”,是对封建社会的反抗。但他终究逃不过家族的安排。宝玉的悲剧,是梦境与现实的碰撞——他提着灯笼在无边的黑暗里行走,明知黑暗无边无止,却仍执着的寻找光明,直到灯笼被狂风吹灭。
我以为《红楼梦》里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阴暗面。《红楼梦》好似一场漫长的梦,跨越三百年时间长河,梦里有繁华的宴席,有真挚的爱情,有鲜活的人物;梦醒后,剩下的只有无尽的凄凉与惆怅。
这本书让我看见,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的美好与阴暗同在,繁华与败落更是交替上演。我们要做的便是在读懂这凄凉后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守护心里的纯真。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