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看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
我是初二(8)班的张君玉,我今天讲话的主题是: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当地时间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感染数亿人,其中几百万人会死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对屠呦呦的颁奖词是这样说的:“疟疾的传统疗法是氯喹或奎宁,但其疗效正在减低。上世纪60年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这个消息振奋人心,我认为:这是把中国传统医药向世界推广的好机会。
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同学,包括我在内,可能对中药只有很浅薄的知识。你看,无论我们生什么病,医生开的药都以西药为主,临床医学大多也是采用西方医学技术。我们对于中医药的接触和了解,可能就是历史书上对于一些医学著作的概述,可能就是重感冒时,一碗能使持续几周的咳嗽神奇般痊愈的苦涩的中药汤。但中药真的没有用处了吗?
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正好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屠呦呦也曾在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虐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在山穷水尽之时,屠呦呦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终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此后,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屠呦呦在获诺贝尔奖之后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
”
中医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维护健康和抵御疾病的实践中智慧的结晶,它凝聚了深厚的中华优秀文化。把文化融入医学,和人的生命现象结合,就是中医的特点。西医以病理和解剖学为基础,精确、严谨,这是事实,但中医也有其神奇和精妙处。中西医结合也许是很不错的选择。屠呦呦通过翻阅中医古籍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这就是最好的说明。弘扬中医药文化,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途径之一。我们不仅要传承,还要创新。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给了我们最好的启示和激励。
我的讲话到此,谢谢大家。

